刘军连医生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yuyue/
澄海区隆都镇是汕头著名侨乡。目前该镇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同胞有9万多人,其中尤以泰国为最。20世纪初期(年),旅泰的隆都前美村人陈慈黉便回乡创办了成德学校,是潮汕地区较早出现的侨办学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都籍的旅外华侨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十分热心为家乡的公益事业作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华侨乡亲纷纷回到家乡探亲,慷慨解囊捐助家乡的经济建设,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这段时间隆都镇收到的旅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捐资兴学的资金总额有人民币万元、港币万元、泰币万铢。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隆都中学、隆侨初级中学、东山小学、南溪小学、后沟华侨学校、前沟小学、樟籍华侨学校、前埔小学、鹊巷谦然学校、福洋小学、隆都中心小学、下北小学、侯邦小学、宅头小学、后溪明诚华侨学校、前美小学、前溪许小学等17所学校的建设。此外,隆都镇的旅外侨胞和港澳同胞,还先后捐出人民币万元及港币36万元,为该镇多所学校设立了奖教奖学基金。
↑↑↑隆侨中学的朱岳秋教学楼
#凝聚侨胞爱心的隆都中学#
隆都中学原先依托在清代建成的文昌祠和陈厝祠兴办,设施十分陈旧落后。年冬,隆都镇委和镇政府规划重建隆都中学,消息传出后立即得到海内外各界热心人士的积极响应。隆都镇委、镇政府很快从社会各界筹集到多万元捐款,投入学校的重建工作。学校的重建工程于年1月动工,至年全面竣工。新落成的校舍占地面积72亩,总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包括教学楼5幢,办公楼、科学楼、教师工作楼、礼堂和食堂各1座,另外配套建设了1个标准田径场,形成一个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在捐款重建隆都中学的人群中,旅居海外的侨胞热情最为高涨。这些旅外侨胞秉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传统思想,竭尽全力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四处奔走。很多人除亲力亲为捐出巨款外,还积极发动他人加入捐资的行列。已经86岁高龄的朱岳秋,不仅带头认捐65万港元兴建一幢教学楼,还与许鉴光等组织侨亲到机场迎接重建隆都中学筹委会的访泰代表团,为代表团的成员披挂花环。同时,他与旅泰澄海同乡会副会长蓝健龄一道陪同代表团拜会澄海同乡会的陈天中等诸位先生,积极发动侨亲捐款。年近八旬的许镜成也不辞劳苦,陪伴代表团上清迈、下曼谷,日夜兼程往返二千多公里,开展募捐发动工作并得到积极响应,得到许鉴光、许立樁、金晋煌等人各认捐一幢教学楼的承诺。
生活一向俭朴的旅日侨胞林谦然,平时经常穿着短裤、拖鞋,很难让人看出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然而,他一生奉行“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该省的钱一分也要省”的理财理念,对做公益事业的事十分慷慨。他虽然不是隆都中学的校友,却拿出万元兴建隆都中学的办公楼。他说,我的两位弟弟都是隆都中学的校友,我也要为学校的重建工作做点贡献。当他第二次莅临学校察看工程进展情况时,对办公楼的建筑质量感到十分满意,又与许立椿一起合捐68万元为学校兴建了运动场。
此外,校友许立樁除了自己热心捐款外,还动员香港的朋友、原籍莲下镇的王树霖捐出30万元,兴建隆都中学的校门和围墙;黉利家族的陈天禧捐了80万港元兴建学校礼堂;泰兴隆集团的蔡锡河热心捐出20万元兴建了“幸运食堂”;校友许任之动员香港的邵逸夫捐80万港元兴建了科学楼;还有不少侨亲各自认捐了教师工作楼的各个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共有林谦然、许立樁、陈天禧、朱岳秋、许鉴光、金晋煌等30多位海外侨胞,合计捐出万元资金鼎力相助隆都中学的重建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海外侨胞等的热心支持下,仅短短两年的时间,一座现代化的中学在隆都镇耸立起来,使隆都镇的教育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校新建的这些楼宇均以捐资人的名字命名,其中有许立樁教学楼、许满林教学楼、朱岳秋教学楼、金晋煌教学楼、林谦然办公楼、逸夫科学楼、黉利礼堂和幸运食堂等。这些崭新的楼宇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壮观的气象。
↑↑↑隆都中学
#许鉴光带头捐建后沟华侨小学#
隆都镇后沟村是“红色资源”和“华侨资源”颇为丰富的乡村。该村众多的海外华侨曾出资出力支持抗日战争和革命运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忘乡梓,出资出力支持家乡的建设和教育事业。
后沟华侨小学前身是年创办的后沟学校。据介绍,后沟学校当时有不少老师成为革命的地下工作者,10个老师中有5个是共产党员。7年,当地的有志之士不仅出资购地建校,还发动众多旅外族亲捐资支持学校的建设。现在学校还保存着当时的一面镜子,上面记载着明细的捐资侨亲芳名录。由于是进步人士办校,加上有华侨捐资,学校办学资金较为充裕,不仅学生可按家庭情况酌情减免学费,学校聘请的教师也多为有识之士,因而使乡人受益者众。
改革开放以后,后沟村的旅外华侨沿袭了热心梓里教育事业的传统,不断回乡投资参与学校建设。年,在旅泰侨胞许鉴光和许玉潮的热心带动下,海外侨胞组团回乡参观,共乐捐人民币万元,作为建设后沟华侨小学的资金。令人感动的是,有的华侨本身并不富裕,但他们仍以捐资为荣。其中,有一位老华侨把孩子刚给他的元捐了,还有一位是把做小本生意卖凉茶所得的元捐了,形成一种捐资助学不甘人后的风气。年4月,后沟华侨小学的新校舍终于建成交付使用,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在后沟华侨小学新校舍建成开学前夕,许鉴光又花费1.3万多元为全校多名学生订制了新校服。此外,他还带动家族成员捐资参与隆都中学、隆侨中学等学校的建设。许鉴光的乐善好施在后沟村的村民中备受称赞和传颂。
↑↑↑林谦然办公楼
#林谦然捐建鹊巷谦然学校#
鹊巷谦然学校由旅日华侨林谦然捐资建设,是隆都镇唯一一所由华侨单人出资兴建的小学。
年9月1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当时,隆都镇正举办第一届教师节庆祝大会,林谦然也应邀参加。看到家乡各级党政机构对教育的重视,林谦然深受感动。林谦然说,他是穷苦人家出身,才读了几年小学,后来到香港伯父那里帮工,却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工作做不了。因为受过没文化的苦,林谦然深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这次的教师节庆祝大会后,林谦然回到鹊巷村,发现村里的“鹊巷小学”依然在旧祠堂里上课,办学条件相当落后,马上向村干部表示愿意捐资重建学校。
年,林谦然捐出38万元资金,为鹊巷小学兴建一座建筑面积1平方米的新校园。年,鹊巷小学的新校舍落成,解决了鹊巷村多名适龄儿童读书难的问题。学校的师生们看到焕然一新的学校,无不欢欣雀跃。村里为了表达对林谦然的感谢之情,决定将学校更名为“鹊巷谦然学校”。
↑↑↑林谦然教学楼
值得一提的是,鹊巷谦然学校随着办学环境的改善,同时也由于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的办学成果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看到这一情况,林谦然感到十分欣慰,有了更大的动力和热情投入家乡教育事业的建设。这些年,他先后出资万元参与隆都中学的建设,出资港币3万元参与隆侨中学的建设,出资万元参与隆都中心小学的建设。不久前,林谦然又与鹊巷村海内外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一起筹集了50万元资金,成立鹊巷村奖学助学基金会,旨在激励学生勤奋向上,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林谦然出生于隆都鹊巷村,14岁赴港定居后辗转到日本,与生俱来的拼搏精神,使其在异国他乡成就一番事业。他一心造福桑梓,对家乡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非常慷慨。他往常每年都会回家乡看看,近两年因受疫情影响无法成行,仍然心心念念不忘故土,常常拜托亲戚朋友给他提供家乡、学校的信息和照片,以慰藉思乡之情。
隆都镇重教兴文硕果累累
澄海区隆都镇历来有着重教兴文的光荣传统。早在20世纪初期,该镇前美村就有旅泰华侨陈慈黉回乡创办成德学校的记载。改革开放以来,隆都镇的旅外乡亲满怀造福桑梓的强烈愿望,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兴办教育事业,其情其事,烨烨煌煌。
★隆侨初级中学
隆侨初级中学于年11月在侨胞赞助下开始创建。其时,侨胞许鉴光、陈守镇、林谦然、许立樁、许玉潮、许壁合、许钦苞、陈炳辉,以及金氏总会、侯邦华侨等海外侨胞组织,共捐出港币35万元,投入学校首期工程的建设。年9月,隆侨初级中学竣工并正式招生。年,因学生人数日见增长,又由朱岳秋捐款多万元,在校内增建了1幢教学楼。0年,随着义务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朱岳秋、吴钰松、陈金苞、许茂春、许鉴明、黄松辉等华侨乡亲,再次捐资万元对学校进行扩建,以适应新世纪的办学需要。
★隆都中心小学
1年,旅日华侨林谦然获悉隆都中心小学准备进行改建,即捐款80万元用于学校的工程建设,另外捐款20万元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椅。同时,朱岳秋、秦培坚等华侨也捐出30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使中心小学的改建工程顺利完成,让1多名学生得以早日搬进新校舍。
★前美小学
前美小学建立于年,学校占地32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共有教学楼、礼堂和教师宿舍楼3幢,投资总额约为万元人民币。其中,旅外华侨共人捐出款项多万元,国内乡亲共人捐出款项多万元。年,旅外华侨又捐出资金30万元港币,作为学校的教育基金用于奖教奖学。年,旅居新加坡的华侨陈国信捐资30万元,配套完善了学校的图书室,共购置图书10册以及用于阅读的电脑8套。
在隆都镇,还有许多学校的教学楼是由华侨捐资兴建的。像樟籍华侨学校由樟籍村的许钦德、许壁合等位旅外华侨捐资56万元兴建,前沟华侨小学由吴锦程、吴周博、吴钰松等40多位侨胞捐资万泰铢及45万元人民币重建,宅头华侨学校由旅泰华侨陈其文领衔海外侨胞捐款兴建等等。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