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症,流行性腮腺炎,小儿重舌,小儿

音乐是世界最好的养生,送给此刻阅读的你

小儿流涎症概述

小儿流涎症又名流涎不收,临床上比较少见。中医称“滞颐”,俗称“流口水”,是指儿童口涎不自觉地从口内流出来,以3岁以下的幼儿为最多见。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流涎是唾液增多的症状。下述几种情况可致:①牙齿萌出使唾液增多,属生理现象;②小儿口内、咽喉炎症,患儿常同时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疱疹性咽炎多见;③神经系统疾病:唾液腺是交感、舌咽神经所支配,主管上述神经的中枢在丘脑,如果流涎相关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神经受损可造成流涎;④某些药物也可引起。中医认为涎乃脾所主,脾胃虚寒不能收摄其津液,收摄无权则流涎不止。

症状

凡小孩在l岁以上,口水不自主地从口角一侧或二侧同时流下,轻者只在睡眠中出现,清醒即止;重者昼夜不停。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俗名猪头肥。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5~9岁小儿发病居多,且多具传染性。

症状

发热、腮腺肿胀、疼痛,咀嚼时则痛剧。常见于一侧发病,1~2日内波及对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小儿重舌概述

重舌是指舌下近舌根处肿起,形似舌下又生一小舌,故称“重舌”,又称“子舌”。

重舌须与“舌垫”、“莲花细舌”、“卷舌痈”相鉴别。后者虽也舌下肿起,但其形状不似舌形。“舌垫”为舌下忽高肿起核,似物垫于舌下。“莲花细舌”是指舌下生峰(有三峰、五峰、七峰者),尖似莲花之状而名”;卷舌痈”在《焦氏喉科枕秘》中记载为:“生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故应予区分。

常见病因及症状

(l)心脾积热:舌下连根处红肿胀突,形如小舌模样,轻者毫无痛苦,重则疼痛,烦躁啼哭,甚至局部溃烂,或伴有发热面赤,口干,唇齿红肿,舌上生疮,口内灼热糜烂,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尖红,指纹紫滞等。

(2)虚火上炎:舌根下肿突,形似生一小舌,兼见面白颧红,倦怠懒言,口干不渴,或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干燥或稀溏,舌质淡或红少津等。

病情分析与鉴别

(l)心脾积热:即心脾实热之证。多因妊母喜食辛辣厚味,或误服温药,以致胎禀过热;或生后养育过温,喂养不当,而致乳食积滞,脾胃功能失调,积热于内,热邪循经上行,复感邪毒,内外合邪,熏蒸于口舌,以致舌根下复生一小舌,口不能出声,饮食难下。火热炎上,则面红,唇赤;心火内炽,则烦躁不宁,小便短赤,舌尖红;脾胃实热,故有口干喜饮,大便臭秽等症。

(2)虚火上炎:多因素体阴虚,或热病后期,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为病。阴虚生内热,故可见五心烦热,虚烦不宁,面白颧红,舌红少津等阴虚火旺之象。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小儿痴呆概述

小儿痴呆是指小儿痴愚、呆傻,智慧不聪的症候。轻者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呆滞;重者智力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本症有因先天禀赋不足,大脑发育不全,生下即痴;有因后天调养失当,难产、产伤、颅脑外伤,患脑炎、脑膜炎、中毒等疾病,因病而后遗。痴呆患儿往往有语言、动作、坐、立、行等发育迟缓,及头项、手,足软弱等兼证,与成年人痴呆之精神异常迥然有别。

本症常见于西医中的小儿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等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

(1)肝肾亏虚:智力低下,筋骨痿软,发育迟缓,以动作发育迟延为主,抬头、坐、立、行、萌生乳牙均延迟,面色无华,目无神采,囟门宽大,或容貌痴愚,张口伸舌,口角流涎,舌质淡红,苔薄,脉细。

(2)心血亏虚:智力迟缓,神情呆钝,语言不清,言语延迟,发稀面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苔少,脉缓弱。

(3)髓亏:智力缺陷,动作无主,言语无序,难解人意,生活不能自理,甚或饥饱不知,二便自遗,面色晦黯,肢软无力,舌质淡,苔少,脉沉细。

(4)瘀阻脑络:多有产伤、难产史或颅脑外伤史,神情麻木,反应迟钝,时作惊跳,肌肉痿软,关节僵硬,蹲坐困难,或动作迟延,或癫痫时作,舌质晦黯,脉涩。

(5)痰蒙清窍:多见于脑炎、脑膜炎或中毒后遗症。病前智力正常,病后智能低下。失聪失语,反应迟钝,肢体强直,吞咽困难,喉间痰鸣,或癫痫时发,舌苔白腻,脉滑。

病情分析与鉴别

(1)肝肾亏虚痴呆与心血亏虚痴呆:二者皆为先天性痴呆。肾主骨,肝主筋,脑髓由肾所生。肝肾不足,髓海失养,筋骨痿软而不健,故以动作发育迟延之痴呆责之于肝肾亏虚。心主神明,开窍于舌,言为心声,心血不足,神气不明则言语举止笨拙,故以语言发育延迟之痴呆责之心血不足。前者除智力呆钝外,尚可见抬头、坐、立、行走,乳牙萌发明显延迟,囟门宽大,目无神采等。后者则见语言发育不能,或言语不清,神情呆钝;同时还可见发稀面白,唇舌色淡等心血不足之征。

(2)肝肾亏虚痴呆与精乏髓枯痴呆:二者虽同属先天性痴呆,但病情轻重有别。前者以智力低下,发育迟缓为主,生活尚能自理,病情较轻;后者以智力缺陷,难解人意,生活不能自理,病情较重。除见有神情痴愚呆笨外,其动作无主,语言无序,甚或饥饱不知,二便不晓。

(3)肝肾亏虚痴呆与瘀血阻络痴呆:前者属先天不足,禀赋虚弱,肝肾亏虚,脑髓失养,后者为难产或产伤后,或颅脑外伤,损伤血脉,淤血在内,阻滞脑络,脑失所养,前者多表现有抬头、坐、立、行走等动作发育延迟或软弱等不足的症候,后者则多表现有关节僵硬,步履艰难,时作惊跳或发癫痛等有余的症候,且多有难产、产伤或颅脑外伤等病史。

(4)瘀阻脑络痴呆与痰蒙清窍痴呆:二者皆为后天性痴呆,但其发病经过有所不同,前者病发于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颅脑外伤等疾病损伤血脉,瘀血内停,阻滞脑络,脑髓失养而呈痴呆之候,后者则多发生于脑炎、脑膜炎及中毒后遗症,痰浊内留,上蒙清窍,精明之府受损,脑海失养而成痴呆。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小儿尿频概述

小儿尿频,是指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小便间膈时间缩短,严重者一日达数十次为主要特征的症状。又有“淋证”、“溲数”、“小便数”、“小便频数”之称。本症女孩多于男孩。

本症常见于西医中的小儿神经性尿频等疾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

(l)膀胱湿热: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腰部痠痛,小腹坠胀,甚则尿中带血,有砂石,婴幼儿哭闹不安,伴有畏寒发热,口干而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肝胆湿热:小便频急短赤,尿道刺痛,伴有寒热往来,口苦烦躁,纳呆呕恶,腰痠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肺气虚:小便次数增多,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即小便l次,甚则小便点滴而下,不能自控,尿少色清,伴有面色少华,消瘦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4)脾肾两虚: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常伴有面白虚浮,精神倦怠,食少便溏,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有方颅,鸡胸,步履不稳,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无力。

(5)肾阴虚:小便频数,尿色较深,尿道口稍红,伴有五心烦热,颧红唇赤,口糜舌疮,盗汗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病情分析与鉴别

(1)膀胱湿热尿频与肝胆湿热尿频:两者皆为实证,均有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痛等湿热之象。前者多由于小儿失于调护,感染湿热邪毒,或由于内有湿热之邪,积蕴于膀恍,湿阻热郁,膀胱失约,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致尿出不畅,小便频数短赤;如果为湿热蕴于水道,则有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浑浊,小腹坠胀,腰部痠痛;热郁化火,灼伤脉络,煎液成石,因而甚则可见尿中带血,有砂石;湿热郁蒸,营卫失和,则有畏寒发热;热灼伤津液,扰及心神,则有口干而黏,哭闹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2)肾阴虚尿频与膀胱湿热尿频:两者皆有热象,均为下焦之病。前者为虚热证,后者为实热证。前者多由于患病日久,尿频发作,湿热之邪耗伤肾阴,或素体阴亏,虚火内生,热迫膀胱,故有小便频数,尿色较深,尿道口稍红,阴虚生内热,故有五心烦热,颧红唇赤,口糜舌疮,盗汗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

(3)肺脾气虚尿频与脾肾两虚尿额:两者均为虚证,都可见脾虚之象。前者多由于小儿反复感冒,或长期厌食,致肺脾气虚,中气下陷,不能固涩膀胱,因而小便次数增多,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即小便1次,甚则小便点滴而下,不能自控,尿少色清;肺气不足,故肌松易感;脾运不健,气血生化不足,无以荣养,故面色少华,消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4)脾肾两虚尿频与肾阴亏损尿频:两者都为虚证,病位在肾,但前者为阳虚内寒,后者为阴虚内热。故脾肾两虚尿频有面白虚浮,精神倦怠,纳少便溏,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有方颅,鸡胸,步履不稳等症。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小儿遗尿概述

小儿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脏腑未充,智力未全,排尿习惯未养成;或年长儿,因贪玩少睡,精神疲劳,偶尔发生l或2次,均不属病态。

症状

睡中遗尿。轻者每夜或隔数夜1次,重者则每夜2或3次,有些严重病人可延至10余年,甚则成年后仍有尿床。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小儿发黄概述

小儿发黄,是指小儿出生以后,全身皮肤、面目及小便均出现黄色的症状。

小儿出生以后2到5天,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有的黄色轻微,有的黄色较重,若精神、食欲、睡眠均正常者,属生理性发黄,不作论述。百日以上至半岁,不因病变,又无其他症状,惟肌肤、面目微黄,这是胃热的表现,亦不属本症范围。本症多因湿热、寒湿所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常见病因及症状

(l)湿热:面目及皮肤发黄,黄色鲜明呈橘子色,汗与小便俱如桅子水,染物呈黄色,发热口渴而欲饮水,腹部胀满,大便灰白或秘结,精神倦怠,不思乳食,舌苔黄腻,指纹紫滞。

(2)寒湿:面目及皮肤发黄,黄色晦黯无华,或黄色如烟熏而黯,精神疲倦,喜卧嗜睡,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大便灰白或溏薄,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指纹淡红。

病情分析与鉴别

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发黄都与湿邪有关,若母体素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出生以后,感受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致使胆液外泄,溢于肌肤,则发为身黄。此为“阳黄”。若小儿禀赋不足,脾胃阳气虚弱,湿浊不运,内从寒化,或阳黄迁延失治,阳气受损,寒湿内阻,则身亦发黄,此为“阴黄”。两者鉴别要点为:阳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身热,口渴,胸闷腹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等实热症状;阴黄色晦黯,如烟熏,伴有畏寒肢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虚寒症状。

湿热发黄与生理发黄亦有异同之比须加以鉴别。它们的共同点为:①两目发黄;②全身皮肤发黄。不同点为:①湿热发黄无有定时,生理发黄多在初生之后2到5天内;②湿热发黄色深而不能自退,生理发黄色浅而可以自退;③湿热发黄,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赤、指纹紫滞等实热症状,而生理发黄不伴有其他症状。

另外,若小儿出生后不久即见身黄,色如烟熏,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迁延4到5个月不愈,伴有面色无华,不思乳食,腹胀气促,大便灰白等,此为阴黄,与胎禀有关。临床见此,较为难治。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小儿水痘概述

水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上出现水疱、斑疹、丘疹为主症,由于疱疹内含水液,形如豆粒,故名水痘。又称“水花”、“水疮”。多见于14岁以下的儿童,病毒播散途径不明,大多与直接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

常见病因及症状

(1)外感风热,水痘出如露珠,浆液清莹明亮,四周淡红,色不明显,伴有头痛,发热,咳嗽喷嚔,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红紫。

(2)毒热炽盛:痘形大而密,根盘明显,周围有胭脂色红晕,痘色紫黯,且伴有壮热烦躁.口渴唇红,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苔黄干而厚,脉象滑数,指纹紫滞。

病情分析与鉴别

(l)外感风热水痘:乃因外感风热时邪,内蕴湿热之气,留于脾肺二经,病邪外泄,发于肌表所致。初起多见肺卫症状。鉴别要点为热型:发热恶风,热度不高;出疹时间:发热当天,或发热一、二天后,出现疹点;出疹部位:头部、面部、发际、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心更少。痘形:疹点出现后,疹的中央有一小水泡,迅速扩大,大者如豌豆,小者如米粒,大小不一,略呈圆形或椭圆形,痘疹皮薄而软,触之易破。痘色:顶色清莹明亮,含透明澄清液体,不成脓,根脚周围有红带,但不明显,而且边缘散漫。痘痂形:数天后疱疹见干,它的中央先行凹陷,然后结成痂,经数日至二、三周方尽脱落,落痂后皮肤不留斑痕;出疹程序:起病后三、五日内,新皮疹陆续出现,有时分批而出;全身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喷嚔,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红紫。

(2)毒热炽盛水痘:因小儿禀赋虚弱,或素有湿热蕴郁,或病后失于调治,以致病邪深入,可由卫分转入气分,但很少入营血。邪入阳明气分,则见痘大而密,根盘明显,周围有胭脂色红晕,疱疹紫黯,疱浆混浊。其鉴别要点为:痘顶尖碍手,根盘虽较明显,周围有胭脂色红晕,但痘脚斜散而皱,不收束,疱疹虽紫黯,或中央厚边薄,落痂后不留斑痕,丘疹、疱疹、痂盖同时并存,全身症状,壮热烦渴,唇红面赤,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脉滑数,指纹紫滞。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黄疸概述

黄疸一证,古有五疽、三十六疸之名。分类过杂,论治反难,不便临床诊治。后世医家概分阴黄、阳黄,比较实用。后增急黄一名,实是阳黄之危重证候。中医所称之黄疽,实包括现代医学之黄疽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变、胆囊炎、胆石症、溶血性黄疸、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症状

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周身乏力,小便深黄如浓茶。黄疸先从眼巩膜发黄开始(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友黄。如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黄如酱油,并见高热烦躁,神昏,发病急骤,病变迅速,多为急黄。又因病因不同,故伴随症状亦异,治当详察。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hinkthinkcar.net/jbby/1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