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学校”让这个夏天充满欢乐
本报记者陶悦清通讯员刘倩
早晨8点不到,宁波北仑区小港街道枫林社区“假日学校”门前,脚步声夹杂着笑声,十分热闹。不远处,66岁的“五老”志愿者周高程站在十字路口,护送孩子们入校。“爷爷用宁波话讲叫作‘阿伢’(阿爷)……”教室里,孩子们跟着退休教师丁翠华学说宁波话,欢乐的气氛洋溢在教室的每个角落。
这是我省开办“假日学校”的精彩缩影。近年来,在省关工委的指导下,“假日学校”成为我省校外特色教育阵地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学校,孩子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假日过得有滋有味。
寓教于乐激发无穷兴趣
绍兴柯桥区柯桥街道是中国轻纺城所在地,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流动性很大。每逢寒暑假,一群群“小候鸟”从天南海北来到柯桥。“孩子们晚上才能和父母在一起,白天他们依然是‘留守儿童’。”“五老”志愿者、柯桥街道教育党总支原书记马定根告诉记者,有的孩子白天到处乱逛,没有父母看管,存在安全隐患。孩子们假日生活乏味、教育场所缺乏、安全意识薄弱……街道关工委的老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定要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假日教育,让他们有个好去处。”从年开始,在街道关工委的指导下,由马定根牵头,在中国轻纺城小学办起首期“假日学校”。今年,柯桥街道以社区为单位先后开办18所“假日学校”。
悠扬的古曲声回荡在室内,六七位小“画师”气定神闲地坐在桌前,纤细的手指在扇面上勾画晕染,寥寥几笔,一幅幅池塘荷花跃然纸上。在嘉兴海宁市硖石街道荷叶村“假日学校”里,孩子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创作硖石灯彩。
在海宁尖山社区“同城阳光”假日学校,孩子们围坐在皮贴画传承人贾娟萍身边,一眨眼功夫,皮革边角料就在贾娟萍手中成了栩栩如生的工艺画,引得孩子们连连赞叹。粘土画、捏面人、红船模型……孩子们在发展兴趣爱好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为孩子撑起一片成长天空
距衢州江山市城区30多公里的峡口小学,是典型的山区学校。这些天,校园里不时传出乐器演奏声。原来是学生们在一位老人的指导下学拉二胡,这位老人就是75岁退休教师徐初一。
年,江山峡口镇关工委组建峡口镇留守儿童辅导中心,一支平均年龄70岁的“五老”志愿者团队担任中心辅导员。
每年,辅导中心开展演讲、书法、美术、二胡、笛子、葫芦丝、铜管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也为他们带去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峡口中心六年级学生小童如今已经成为学校门球队主力队员,多次参加全省青少年门球锦标赛。在父母眼中,小童变得越来越自信,“现在,我学习的热情也更高了。”小童高兴地说。
孩子们在“假日学校”过得开心,收获颇丰,也为“五老”志愿者带来更多动力。“现在教门球的4位老师年龄都在70岁以上。”峡口小学辅导中心一位老师表示,为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他们不断呼吁、发动健康低龄且富有经验优势的“五老”加入志愿者队伍。
目前,浙江省各级关工委联动辖区内学校、企业,开办家长学校、心理辅导室、托管中心,共建立余所“假日学校”,近21万“五老”志愿者参与,为万青少年提供暑期课程。“‘五老’是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主体,也是关工委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标志和特殊优势。”省关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发挥“五老”在青少年铸魂、赋能、育德、行知等方面的作用,在关心下一代的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本文来源: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