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编者按:很长的文章,供研究者使用。——翻译教学与研究原载张旭著《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翻译家卷》(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1月,第—页),收入湖南省省委、省政府主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湖湘文库·乙编》。徐梵澄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他常被誉为玄奘之后,直接从天竺取法归来的第一人,故有“当代玄奘”或“玄奘第二”之美称。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书画家、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毛泽东早年曾当过他的地理老师。徐梵澄一生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精通德、英、法、日、拉丁语与梵文等多种文字,毕生驰骋出入于中、印、西三大文化体系之间,著述翻译所涉范围之广,为常人所不及。作为一代文人兼翻译家,徐梵澄青年时代颇效尼采之风,独来独往,曾与鲁迅有过8年的密切交往,并深受鲁迅精神影响,留下过一段文坛佳话。然而这位性格颇显乖张,又不失敦庞笃厚的斗士,却一直与中国所谓的主流学术圈和思想界疏离开来;后受鲁迅之托翻译尼采著作,成为我国最早卓有成就的尼采哲学思想的翻译家和研究者。中年时代,他又自放域外钻研精神哲学,33年内先后将古代与近代印度的许多宗教经典与哲学名著译成中文出版,是系统地译介印度古代精神文化典籍《奥义书》等到中国来的先驱,也是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思想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晚年归国,他又推出丰厚的学术成果。他还努力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思想,成为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尤其是印度)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为中国学术思想走向世界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人们都说他是现代湘籍学人中一位“孤高清远,广博专精”的奇人和一代隐士,由于他那不无传奇色彩的生涯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以至他的生平事迹长期不为人所知,更不用说他在翻译上所取得的成绩了。
1
早年的为学生涯
徐梵澄(—),原名琥,谱名诗荃,字季海。笔名冯珧、梵可、闲斋、古明、晔子、寒燧、阿那、非心、孔公、叶慧、天、途余、正锋、风笠、季子、无名氏等,早年还用过化名凡木、余木、四工等。晚年始用梵澄为通名,并以此闻世。徐梵澄于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南长沙。90年之后,也就是在年,他自己也说:“长沙东乡徐氏为大族,世业农,族中多读书人,多工书法。顾子清末仕宦皆不甚显达。”他父亲为富多仁,是位开明士绅,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曾在乡下开办乐群小学、医院、女子刺绣班等。作为家中的季子,徐梵澄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最初就读于家中所设的私塾,师从湘中巨子王闿运(湘绮)之门人,以统传的方式接受了国学的熏陶,熟读汉魏六朝古文,深得魏晋性灵骨风,以至后来鲁迅先生很赞赏他的旧学根基。其友人更说他的诗:极有功底,是学晋宋,有中唐风。而且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外语。后进入新式修业小学,开始接触到许多西学知识,上小学时毛泽东曾教过他的地理。再后来入雅礼中学,这是当时长沙著名的由美国人办的一所教会学校。他在这里接受了较全面的新式教育,并获得良好的英语训练。这又为他后来获得世界主义的眼光打下了基础。年,由于其父好医学,且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国要图富强,非得在“中体西用”主张上下功夫不可,徐梵澄便在其父建议下,投考了省城最负盛名的雅礼医学院。这是一所由雅礼会办的医学专门学校,创办于年。徐梵澄入学后主修解剖学,兼修西方医学史。课余读伯格森、杜威、罗素、达尔文等人的著作,以及《新青年》、《语丝》、《新潮》等进步刊物。他在这所教会学校学习期间,时值北伐战争高潮,他时时感到青春的波动,同时也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