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徐汇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
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⑵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
⑶《琵琶行》善用《》“六义”中“比”的手法描摹琵琶的乐音,如以“”表现乐声清脆悦耳,圆润动听,以“”表现乐音宛转流滑,愉悦轻快。
2.按要求选择。(5分)
⑴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下列诗文中能最有力支撑这个论断的一项是()。(2分)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D.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⑵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
①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
②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
③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
⑤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④⑤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④③D.④③①②⑤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3—6题。(17分)
①澎湃新闻的 B④②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①④③②⑤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①自伦理学诞生以来,有一个问题似乎像幽灵般地徘徊于伦理学研究领域中,这个问题即是人的德性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康德伦理学的诞生,使幸福与德性关系在伦理学中发生了根本性颠覆。
②康德的伦理学既不认同德性即幸福的观点,不认为人的德性必然会给人带来幸福,更不认同幸福即德性的观点。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与幸福与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揭示出伦理学的本质特征,即伦理学所要处理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作为总体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伦理学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中之百物,无已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④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⑤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则B.因C.而D.以
2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23.分析本文第③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24.第④段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4分)
三写作70分
25.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英雄主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字。
语文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韩愈(2)香雾云鬟湿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1)(2分)B
(2)C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3.(2分)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
4.(3分)A
5.(2分)B
6.(4分)答案示例:本文援引康德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开篇由伦理学研究引出论题"德性与幸福的关系",接着介绍康德对前代伦理学观点的否定,从道德发出者和目的角度阐述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再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道德生成、演化的本质基础和历史性特征,得出结论: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生产关系、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不具有指向人的幸福以及崇高神圣的价值取向,最后揭示论题的现实意义。
7.(5分)论述不够有力。第3段以“切勿偷盗”与私有制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解释道德规范与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论据属性上看,“切勿偷盗”在私有制社会中并不属于“道德规范”而是“法律戒令”;其次,从两者关系判断的逻辑上看,道德规范产生与演进确实基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但“切勿偷盗”之类具体个别的道德规范的存在与否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的存亡;再者,私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消亡了,伴随着它产生的许多道德规范未必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未必一定随着生产关系的消失完全消失;作者的举例阐释依存关系,逻辑对应不合理,有违客观事实。
第5段论述上的缺陷与第3段类似,没有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仅是“遵守盗窃法的人”,未必能评价为“有道德的好人”。因此,两处例子都有属性归属不恰当,与观点逻辑关系对应不准确,论述不严密,影响削弱了论述的说服力。
答论述有力,最多3分。
(二)(15分)
8.(3分)(1)句式相似多次重复,突出人物生活安排丰富而规律,表现人物热爱生活(有规划)(2)多个每周一次与70岁关联,表现人物年老而积极的精神状态,与我形成对比。(3)整齐中有变化,暗示人物时间精力爱好与“我”中国身份的关系,表现奥格对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