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个特别的现象:笔者在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做市场调研时,发现很多农资平台商都开始做飞防了。对此有点诧异,又觉得理应如此。因为在年上半年做调研时,很多经销商还在观望,还不那么认可,而仅仅一年时间,不少农资经销商纷纷都开始切入飞防,把飞防作为服务果蔬种植户的重要手段,也作为推动农资销售的有力手段,更成为转型升级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为什么农资经销商会相对突然有这样一个转变?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大田区飞防市场的成熟让果蔬区看到了飞防的更多可能性。
大田区飞防如火如荼,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用户教育,大多数用户对飞防相当认可,让经作区果农和农资商看到了植保无人机飞防的优势和各种可能性,由此接受起来相对容易。第二:经济价值更高的果蔬区成了飞防人突破困境的新战场。
在大田区飞防市场,植保飞手乃至无人机厂商都遭遇相对瓶颈和困境,由于大田作物经济价值相对较低,准入门槛的降低、低廉的飞防作业价格以及不断降低的无人机价格等等,让很多的飞手、飞防队难以生存下来。进而,在农业无人机龙头厂商主导下,近几年,飞手和厂商转战和开拓南方果蔬区飞防市场,经济价值高,作业费相对可以,劳动力成本高,果蔬种植户对飞防的需求相对强烈。第三:南方果蔬飞防打药的更高难度造成了农资商及种植户两到三年的怀疑和观望期。
南方果树飞防打药对植保无人机工具本身和施药技术本身要求要远高于大田区。难,主要表现在三点:1.地形复杂,植保难度大,大多数果树是生长在小山丘或者丘陵,沿等高线开辟出果树种植带,地形起伏大;树冠大、树叶层数密,药雾不容易穿透;2.同时,手动操作时视线容易受到遮挡,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因此手动操作电动无人机在果园作业时一般保持在较小的视矩范围内,降低了作业效率;3.此外,很多害虫都会在树叶背面活动,农药很难喷洒到树叶背面,很多种植户和经销商担心效果行不行。这造成了果蔬区对飞防两三年的怀疑和观望时间。第四:困顿的市场倒逼农资经销商寻找转型抓手,助推了飞防进程。
为什么之前南方果蔬区很多农资商没有转型做飞防?一方面是认为飞防技术尚不够成熟,时机未到,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大家生意赚钱相对还可以,尤其是前几年无论是广西市场还是四川市场以及云南市场,农产品价格相对还比较可观,大多农资经销商生意还可以。事实上,不到万不得已,当大家赚钱还“舒服”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愿意转型,毕竟转型就都带着风险,何况做飞防的也有太多人跌过坑。那么,为什么年突然不少农资经销商直接开干,做起了飞防?其中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传统的农资经营生意太难了!从去年开始,极端天气、红海厮杀、果价低迷、疫情冲击、农资涨价、电商冲击、产品微利等等造成了南方大多区域农资市场的极度低迷,甚至不少农资经销商和农资业务员都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和经营模式。这时,农资经销商开始了突围,有做作物解决方案的、有做产销板块的、有直接服务基地大户的,更有把目光放在了正在一步一步兴起的果蔬飞防上,从观望到直接上马。而飞防也确实由于终端的强需求和其本身高效率优势,成为农资商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第五:飞防技术方案日趋成熟,从试验探索到落地服务。
其实,农资商不是突然转变思想做飞防的;很多原先没做,但并不代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