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117104969134513&wfr=spider&for=pc幼儿园开学季父母焦虑症爆发
八九月的幼儿园开园、开学季即将到来,面对宝宝们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家长表现出的分离焦虑有的比孩子还强烈,因舍不得孩子难受,家长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采取各种“措施”,希望能够贴身“守护”在孩子身边。
给孩子随身戴上窃听器,去幼儿园应聘生活老师……“分离焦虑”这一原本更易出现在孩子身上的情绪,如今更多地体现在家长身上。面对迟早要到来的“分手”,家长们该如何正确化解这种焦虑情绪呢?
担心孩子上幼儿园被欺负现象一:担心女儿上幼儿园被欺负爸爸给孩子身上带窃听器
张先生女儿今年三岁半,八月底要进入幼儿园的预备班。老来得子的张先生对这个女儿万般宠爱,每次一想到孩子要离开自己的怀抱,张先生就焦虑到不行:吃饭会不会卡到嗓子?小朋友要是打她怎么办?摔倒了没人扶孩子会不会很委屈,老师会不会对她凶……
各种问题每天都在张先生脑中“狂轰滥炸”,经过几个晚上的冥思苦想,张先生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现在网上有卖那种隐形窃听器甚至摄像设备,只要让我姑娘随身戴着,她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我就了如指掌,这样就能放心多了。出现什么问题,我也能第一时间赶到幼儿园。”
专家解析:医院心理科陈爽医生表示,社交媒体上一些幼儿园不良事件报道是使家长过度焦虑的因素之一。家长的成长经历、认知,以及易焦虑程度也是因素之一。
买窃听器这样的行为确实侧面反应了家长的焦虑程度。家长越是担心,越容易问孩子一些诱导性的问题,比如“在幼儿园有没有人打你啊?”“老师有没有凶你呀?”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并不能很好地辨别“欺负”、“凶”的准确含义,对老师的制止行为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如果因此反复进行诱导式的提问,很可能引起孩子联想性描述,把一些非恶意或非冲突性的行为联想为被欺负和被打,汇报给家长,引起家长更多的焦虑。
家长不应将那些极端的案例当做常态去假设和评估,家长和幼儿园及老师之间需要建立足够的信任,必要的沟通,合理的体验课时长和师生间的认识相处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双方建立足够的信任更容易降低亲子的分离焦虑。
家长的焦虑症不比孩子的轻现象二:外孙自理能力差姥姥去幼儿园应聘当老师
轩轩(化名)的姥姥退休前是小学老师,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外孙九月份就要上幼儿园,姥姥是各种不放心:吃不好、睡不着怎么办?上厕所尿裤子不敢说怎么办……每天想这些想到失眠、头疼的姥姥会感觉特别无助。“怎么办啊?他自己行不行啊?”
终于有一天,姥姥异常兴奋地告诉轩轩妈:“我看轩轩要去的幼儿园招聘生活老师,我可以去应聘,我原来还是小学老师,当幼儿园老师肯定没问题,如果应聘成功我就能一直照顾轩轩到幼儿园毕业了。”
专家解析:在我国,年轻人忙事业,老人常常是带孩子的主要力量,分离焦虑常常发生在那些带孩子的“主力群体”,而且老人缺乏生活内容,常有无用感,但在帮子女带孩子的过程中,子女的需求和小孩子对大人的依赖,那种无用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缓解,以至于长时间下来,帮忙带孩子的老人成为了分离焦虑的高发群体。
像文中轩轩姥姥,如果是喜欢孩子,丰富退休后的生活,身体等各方面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再就业没有问题,如果是单纯地因为想要照料外孙就去应聘,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合适,也是分离焦虑的一种体现。
孩子在入园前,主要带孩子的成员也应提前在心理和行动上做好调整。比如预先安排好空出来的生活内容,积极地制定时间表,按部就班,允许自己有不适应,给自己留一定的缓冲期。
老年人可以适当增加同质性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小区里带孩子的姥姥奶奶。在这个时期交流,更容易彼此理解、安慰和支持,缓解老人的分离焦虑。
妈妈不忍与孩子分离现象三:全职妈妈不忍与孩子分离决定自己教孩子到上小学
张女士原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生女儿后没有亲戚能帮上忙,只好辞了工作在家带孩子。一晃儿孩子三岁,要上幼儿园了,张女士是各种不舍。尤其是女儿上幼儿园第一周,她和孩子每天都哭成“泪人儿”。
张女士开始退缩:“幼儿园也不能教什么,教的那些我都会,不行我就自己带孩子吧,等到孩子大些再送,实在不行,就直接上小学,到时候孩子大了懂事了,就不能像现在这样上火了。”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张女士给孩子办了退园手续。
专家解析:全职妈妈长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注意力、精力大部分被孩子占用,几乎形成一种生理性的思维狭窄,某种程度上是母性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利于母亲专心地照顾小宝宝,也利于孩子与母亲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但这世界上大部分的爱都是为了要在一起,只有父母的爱,所有的努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分离。
像文中张女士,因为自己一时的不舍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机的做法有待商榷。孩子哭闹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很多孩子哭闹一方面源于对母亲的依恋,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要想解决也并不难,在入园之前,多带孩子上体验课,熟悉规矩、熟悉环境、熟悉老师。
入园后与孩子协商好接孩子的时间,必要时可以先半日,再全日制,以降低孩子焦虑紧张的情绪,不应绝对地以年龄为准,不做准备就直接入园,孩子很难接受。而且孩子的脾气性格也不相同,有的天生敏感的孩子,确实可能比其他孩子花更多的准备时间。往往孩子适应得好,家长自然就不焦虑了。
分离焦虑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成长家长需要明白,孩子成长,仅有家人的陪伴是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的,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孩子独立自主、成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