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吧在朗诵天空中的比翼鸟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25/4316563.html

提起言梦、大象,在我们这座小城几乎是每一天都能听到他们夫妇的悦耳动听的声音,诗歌朗诵会、网络朗诵群体,他们被喻为翱翔在朗诵天空中的比翼鸟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年,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犹如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对阅读的所有期待,达到了“通过朗读,爱上阅读”的目的。目前,神州上下各种朗诵组织遍地开花,朗诵活动方兴未艾。在辽西锦州,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爱撒朗诵,情融阅读,在平凡的追梦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被人们誉为“翱翔在朗诵天空中的比翼鸟”,他们是:妻子言梦,丈夫大象。

言梦:言说梦想,成为语言艺术的领跑者

言说梦想,成为语言艺术的领跑者!这是挂在言梦执教的教室墙上的横幅,她以此为座右铭,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投入到了朗诵事业中去。

言梦,原名张雁双,原籍凌海。5岁随在天津工作的父亲工作调转,来到锦州市。父亲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位高级工程师,满腹经纶。母亲是凌海一高中第一届毕业生,因身体原因未考大学,知书达礼。

在张雁双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台红灯收音机,她如获至宝。特别喜欢收听《小喇叭》和《孙敬修爷爷讲故事》节目,如痴如醉地听,而后,四处显摆式地模仿:“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后来家里有了黑白电视机,她喜欢上了鞠萍、倪萍两位姐姐,雷打不动地看。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要像她们一样去主持,去表演,让观众和自己一起笑和哭!受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她特别喜欢讲故事、唱歌和跳舞,喜欢交流和表达,还特别喜欢教别的孩子,不自觉地成为孩子们的中心。不到5岁的时候,有一天,她随邻居蹓跶到小学校,老师正在教学生跳舞,就是手执红绸子走十字步那种。教了半天,学生们也不会,她看了一会儿,突然跑到老师身边,有模有样地跳了起来,娴熟程度惊诧了老师和学生们。

父母言传身教对张雁双的影响很大,母亲可以说是她的第一任老师。“我那时候特别喜欢高声朗读,妈妈是我的忠实听众和观众,有时还指导我眼神和动作呢……”

在学生时期,张雁双就崭露头角,是班级的文艺委员,经常参与组织班级的文艺活动,小合唱,朗诵,当节目主持人,代表学生给新生讲话……

上个世纪90年代,张雁双在某公司宣传部广播站工作,设立了“新闻播报”“空中小舞台”“半月谈”等4个栏目,采、编、播等融为一体,让她乐此不疲。逢有职工过生日,广播里都会传出她足可以让人融化的祝福声音。最初是录播,有一次偷懒,只好尝试着直播,没想到,效果非常不错。

张雁双特别热爱这份工作,一个让文字插上声音翅膀的梦想越来越强烈。由于不是科班出身,这条路并不好走。有了实践基础,就向理论知识进军。到书店去买书,托亲友帮着寻找书。后来借了元钱,坐火车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买书,播音的、主持的、朗诵的,买了10余本,回家之后爱惜地包上书皮。一有时间就埋在书里,从基本功学起,练吐字归音、练发声用气,“虽然过程艰辛,但是我也甘之如饴!”她就这样鼓励着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朗诵技巧,把情感融入到诗文中去,描摹一幅幅多彩的人生画面。

上班后的一天,张雁双偷着来到单位俱乐部,观看排练。当时她怯怯地坐在最后排,看着大舞台,心中暗下决心:有一天,我也要站到偌大的舞台上!命运在计划中来临了:单位机关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我自己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18岁的小辫子》,那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不过胆子挺大……”庆幸的是,她的胆识遇上了幸运,在比赛前夕,她请教到了一位从专业团体退役的老师,一番点拨之后,老师还帮着找了适合的背景音乐。尘埃落定,她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朗诵比赛第一名!

天道酬勤让张雁双觉得自己成功追逐到了梦想的脚步,那么下一次比赛,则是让她彻底坚信可以把梦想变为事业。

张雁双代表公司参加主管局组织的朗诵比赛,作品是一位老师为她量身定做的诗歌《锦州港抒怀》,她又求助一位很有艺术造诣的老师,为这首诗歌编辑了背景音乐。音乐很美,海浪声、海鸟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仿佛置身在海边踏浪,看到锦州在沧海中勇往直前的场景,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美让人心潮澎湃,那锦州的勃勃生机让人无比动容,声与情完美融合,情与景相得益彰,最后诗歌的结束句在背景音乐的高潮节点上完美吻合。张雁双做了一个结束的手势动作,就像是竞技场上体操运动员的结束动作一样干净利索。全场掌声雷动,毫无疑问,她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张雁双相继参加了市里朗诵比赛和演讲比赛,并纷纷获奖。成为单位的主持人,经常被主管局和市里及文化、艺术团体借调当主持人,大大小小有余场,后来荣膺全国、省、市比赛的特等奖和金奖,成为全民悦读全国朗诵艺术家宣讲团成员、辽宁省朗诵艺术协会会员,锦州市语言艺术学会副主席,锦州市朗诵艺术团高级艺术指导,被誉为锦州市朗诵家、演讲家和职工艺术家称号。

大象:外表憨憨,才情满满,经历颇多,从未放弃爱好

大象长得很黑很胖很壮,戴一副眼镜,毫无掩饰的斯文在他的举止间,有时憨憨一笑,颇有人缘。

大象,出生于锦州,父亲是转业军官,中共党员,母亲是一位语文老师。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他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满满的正能量。他从辽宁大学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毕业后在外企及大型企业工作。

很小的时候,大象就喜欢在收音机里听评书,听完田连元讲的《杨家将》,接着听刘兰芳讲的《岳飞传》,再接着听陈青远讲的《烈火金钢》,虔诚专注地追着听……评书艺术家只靠一张嘴,就能把各种人物和故事说得栩栩如生,大象百听不厌,心中有了想学习、想表演的念头。

评书大家陈青远,中国评书“帅派”艺术创始人,是锦州人,曾在市群众艺术馆里讲课。大象在十岁左右,就听过陈先生讲课,但感觉听不太懂,就听陈先生的大女儿陈丽君讲课,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大象的母亲给他订阅了《新少年》《故事大王》等杂志。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凭借《新华字典》,读完了《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无论是书籍还是报刊,他都是大声读出来。课间,总是拿腔拿调地给同学表演:“上回书我们说到……”。

当时,大象身体很瘦削,在学校联欢会上,经常表演几个节目:讲故事、跳舞、说评书……年参加了锦州市古塔区中学生文艺汇演,他写了一个小品本子《社会公德心》,并作为主角参演,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刚读大一,大象听了几天校广播站广播后,就找到负责广播站工作的老师,毛遂自荐:“我也想播音!”“你的锦州方言太重,不适合播音。”后来,学生社团请来李默然老师讲课,他死皮赖脸跨系去蹭课,受益匪浅。通过慢慢的锻炼,地方口音越来越少,感觉自己进步很快,读大一下学期,就加入了梦寐以求的广播站。

当时,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栏目,以播发有正能量的好人好事为主。大象特别喜欢这个栏目,在学校组织广播站去辽台参观的时候,他见到了栏目的老师。有位老师问他:“你能不能来我们这儿,做个学生嘉宾主持呢?”于是他就断断续续做了两三年的学生嘉宾主持,工作后又做了几年,在这样的实践中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主持、播音、朗诵、配音的能力突飞猛进。

大象特别喜欢话剧,尤其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在上海市外企工作的时候,时间相对自由。他曾两次坐飞机往返观看辽艺的话剧,由于“好”这口,买飞机票也不吝啬。一次是观看话剧《凌河影人》,第二次是观看话剧《祖传秘方》。

值得一提的是,大象此时还接了网络游戏配音的活,赚了一些钱。

无论工作怎么变动,城市怎么更换,大象的爱好一直都在执着地坚持,并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走出自己的路。如今,已成为配音师,音频、视频制作人,大型综艺节目策划人。

“火星”与“金星”相撞:爱的火花,让朗诵的翅膀挥舞翱翔

年,大象回到锦州市工作。年,他加入了锦州市一个朗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hinkthinkcar.net/jbjc/9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