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老猪记事系列之10南塘山下

小人物“老猪”记事系列之10︰

南塘山下(在霖磐中学任教的日子)

年韩师揭阳籍毕业生的分配形势十分严峻,在之前(年)和之后(年)毕业的韩师揭阳籍学生都是分配在揭阳县城,只有年毕业的这一批学生,除了“外调”的11人之外,留在揭阳分配的35人全部被分配到农村中学。

年的7月10日,我和在韩师同届毕业的蔡丹英同学(原中文系83级2班学生,家住揭阳县城)冒着倾盆大雨,到位于揭阳县西部的霖磐中学(距离揭阳县城约12公里,在树木葱茏的霖磐区南塘山下)报到,同时到该校报到的还有陈柔石同学(原物理系83级学生,家在锡场区三担村)。

霖磐中学设有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4个年级(初一、初二这2个年级设在“联中”,与小学部合办),其中初三级设有8个班(1班、2班是“重点班”,3班、4班次之,其余都是“面上班”),我被分配任7班、8班的语文科任老师(每周12节课),兼7班的班主任;蔡丹英任高一级的语文科任老师,陈柔石任高一级的物理科任老师(还要兼初三级个别班的课),他们都不担任班主任。

因为我原来有5年多在国营工厂工作的经历,所以我毕业分配工作之后即可享受全日制大专毕业生转正后的工资待遇,每月65.5元(其中包含1.5元的“地区差”),当班主任每月在学校领取5元的“班主任补贴”,每月收入合计70.5元(与原来当工人比,确实还是“穷人”)。其他同学在毕业后第一年只能领取“试用期工资”(每月40多元)。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什么“[教育]工会过年、过节福利”----根本就没有!只有每人每月一斤煤油----遇到停电时可用来备课),这正好印证了我们在校读书时的戏称“寒酸(韩山)师专”。

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年,毕业后我遇到一个原来关系比较好的工友,他当时在揭阳县鞋厂的硫化(通俗说法,就是将橡胶类半成品“蒸熟”)车间工作(姓彭,比我小1岁,2年前已因积劳成疾去世),他说每月拿到手的有多元(每班做几个小时,有的工友还比他熟练、“搏命”,每天顶了2个班的任务,每月收入就超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够“诱人”的),听到我每月的工资收入,还对我说:“你不如去跟厂长申请后,调回厂里吧!”我回应他:“我经历千辛万苦,才能离开这里,怎么可能回来?!”

那个年代,韩师毕业生担任高中老师很普遍,我这样的情况(被分配担任初三级教师)只是少数特例之一。初三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承担着“毕业生升学率”这个任务,我担任班主任这个班又是该校生源比较复杂、难以管理的班,对于我这个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当过“真正的学生”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来说,如何教好这些学生、如何管好这个班,确实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我担任班主任的初三(7)班有学生67名,基本来自霖磐各村(除了东风村的玉蓝自然村之外),其中男生占三分之二强,其余为女生。我去霖磐教书时已经是28虚岁,学生年龄结构参差不齐:有几个年龄最小的,比我小一轮(属猪的);其他的基本是大了一岁(属狗的)、二岁(属鸡的);甚至还有只比我小几岁的。我参考在韩师担任班长时的班委机构,查阅学生以往资料,初拟出班委人选,经选举产生班委会:班长刘少绵、副班长张旭君、学习委员刘俊明(兼语文科代表)、生活委员刘燕茂、体育委员林潮坚、文娱委员张文芳,并设各科科代表、各组组长,帮助处理好日常班务。

初到霖磐中学,正是炎热的夏天(8月下旬教师集中后,即投入紧张的班务筹备、备课中)。当时,学校分配给我的宿舍,是在进入校门右边祠堂中间隔出来的一个小房子,这个祠堂沿着它的前、后、右边一共间隔出了6间小房子,都住满了(我分到的是最里面、最差的1间,没有窗户,只有屋顶的1块天窗可透光),我们戏称自己是在享受“(正)部(长)级待遇”(6房1厅),里面有拖家带口的老教师,也有我这样的单身汉,所以还有人说这里是“七十二家房客”。各个房子之间、各个房子与祠堂大厅之间,上面都没有隔断,所以随便哪一家说一句悄悄话,别家都能听到,还真是充满生活气息的。

在这样的房子中生活、工作(备课,批改作业、作文),真的够呛(特别是在蚊虫肆虐的炎夏),晚上接近9点才能进入工作状态,一边拿着大葵扇驱散蚊子,一边翻查各种资料、认真备课,不时还有老鼠从水沟里钻出来“慰问”(有时一下子从你的脚背上窜过去,引起一阵虚惊),备课完成、进入梦乡之后,还会有老鼠从你的枕头上方经过(“查铺”)----这样还算是客气的了,听说在我之前一个姓黄的老师(后来调往梅云中学)住在这里,假期回家,放在这里的蚊帐都被咬个稀巴烂。大概过了六、七个星期后,接近南塘山下的新校舍建成,腾出来几间旧教室(分割成2间,每间住2个单身教师或者是1户教师家庭),我们这些“七十二家房客”的居住环境才改善了。

语文科备课是很辛苦的,特别是我这种新教师,备课的难度更大,备一节课需要三、四个钟头,所以我最快都要到晚上12点才能入睡(如果遇到第二天每个班有2节语文课的话,我就要到下半夜三、四点才能睡觉,第二天讲完课,声音都沙哑了)。备课已经是够辛苦了,但我还是班主任,班里需要处理的琐事更多:如果上午第三、四节我没有在班里,而是别的科任老师的课,班里有的调皮学生就提前偷溜到食堂,拿走别的学生的蒸饭(上面有一点猪肉或者一个鸡蛋),留下自己的(上面只有咸菜或者青菜),被人家发现了,报告学校教导处,教导处必然通知班主任将该学生领回,进行批评教育,每星期大部分中午都会遇到这种事,也花费了许多精力。

“乔迁新居”之后,我和陈柔石住在同一间宿舍(每人每月还要为学校分摊1元多的“房租”),经常是他已经睡醒了一觉,我还在埋头备课(学校规定每人每月的用电3度,便宜都被我占了),他都习惯了(偶尔我早睡或者不在宿舍,没有灯光,他反而睡不着)。

课备妥了,因为已经过原来在韩师实习阶段(年春节后在饶平县钱东中学初中部实习1个月)的锻炼,我上讲台并不会怯场,但是讲课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唯恐把某一个知识点讲漏了(这是新教师的通病),尽量争取把课文内容讲得全面、透彻(但是这样讲,学生们是否听得懂,只有通过课间、课后的反馈才能了解到)。

我因为从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养成喜欢听揭阳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每天早上6点开播,晚上12点结束)的习惯(用现代流行术语来说,就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经过长期的熏陶,得益不浅,所以虽然文革时期在学校学不到多少知识(好多初中、高中阶段的知识都是在工厂期间业余自学到的),但是我的普通话水平还算可以(后来到韩师读书,我的普通话比一些老师、同学说得还好;听纯正的普通话很悦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而听那种半甜不咸的所谓“潮普”只能使受众的耳朵“加速折旧”)。到霖磐中学讲课的第一学期,我都是按照原来在韩师听课、在饶平县钱东中学实习期间讲课的严格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学,但是因为学生们普遍原来的普通话基础较差,所以从第二学期开始,我只能采用折衷做法: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解说、提问时就改用潮汕话(实际上,我也难以接受这个转变,起初用潮汕话解说反而有点吃力,且感到乏味,大概经过一个学期才能适应过来),逐渐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提高了。

语文科老师不仅备课难,课后批改作业、作文的工作量也挺大的,遇到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作文的,老师批改的难度就比较小,心情也愉悦;遇到学生马虎应付、句法不通、字迹潦草的,就增加了老师批改的工作量(太伤脑筋)。因为我原来作文的基础比较好(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喜欢在放学后到县邮电局门前的“阅报栏”看报纸[大概二、三天去看一次],到电影院门口看影评[不经常去],参照报纸中的文章、影评的写法来写作文[这也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所以我从小学三年级第一篇作文到高中最后一篇作文,都是班里的范文),普通话也不错,所以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是用普通话默念的,这样,有些学生用潮汕话生造的句子、单词,一下子就被我“抓”出来了(当时有些学生在旁边看我改作文,感到很神奇),同时指出正确的说法,再在篇末进行简单点评,画龙点睛,收到较好效果。

因为工作负担太重,有时精神状态很差,无法及时、细致地备妥第二天要讲的课,又不能留下空白,只能适当变通,这种情况出现过二次:1、有一次,第二天要讲的课文是从《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当时风寒感冒、头晕脑胀,根本无法詳细备课,只能列出讲课提纲,第二天凭记忆临场发挥,主要讲述《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其实,在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几部我都看得津津有味,唯独《红楼梦》总是看不下去,不是作者学得不好----反而是他描写人物、现象入木三分,主要是对于里面那些人物的骄奢淫逸、无病呻吟非常反感,只是粗略地浏览一番,但是对于里面的人物特征、人物关系还是记得很清楚的),一边板书,画出人物关系图,一边讲解,一口气讲了35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提问),效果还不错。2、还有一次也是精神很差,无法按照原有计划备课,想起在此之前不久,学校曾经组织语文教研组几位老师,去初三(1)班听蔡洪熙老师(学校团委书记,比我大几岁)的课(课文的题目不记得了),他的课讲的很好,我们也听得很认真,做了一些笔记,就想到将此作为备课的参考,并且考虑到蔡红熙老师讲的课是面向重点班学生的,所以适当调整了其中一些(讲的过深的)内容,加上我的理解、解读,尽量讲的通俗易懂,这样完成了当天的课程,学生也能接受。

在班务管理上,我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避其所短,用其所长,依靠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努力,维持班里的教学秩序。对于那几个总是吊儿郎当、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也想出了应对的办法,通过逐步“调理”,班风逐渐转好。

为了促进先进、鞭策后进,我很重视家访,做到家校互动,共同培养好每一个学生。第一年当班主任期间,大多数星期六下午,我都在班里学生陪同下安排了家访,几乎走遍了霖磐各村(除了没有我班学生的村落)。通过家访,表扬在学校表现好的学生,希望其继续保持;要求家长督促后进学生在家里要认真完成作业,预习、温习好功课,基本能达到预想效果。有的学生住在学校周边,我就利用晚饭后(进入备课之前)单独进行“闪电家访”(不多客套,不拖泥带水,关键问题交流完毕就离开,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有的学生中途厌学、要出去打工(或者是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我还再次家访,促使其能够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

担任班主任期间的每个星期六下午,除了家访,我还组织了班级歌会、主题班会,一共教学生唱了《小草》、《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10首歌(每次教会1首歌,这些歌基本上都是我这个“大老粗”在读韩师期间,从班级文娱委员那里学到的);举办了3场主题班会(包括毕业座谈会)----所以,在当班主任的1年中,我每个星期六下午都用在工作上。

当时霖磐中学的领导是主持全面工作的副校长林汉初(原海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兼授初中物理课,后来先后到揭阳东山中学、梅云中学任职,意外亡故)、主持全面工作的副教导主任林燕赵(揭阳师范毕业,兼授初中语文课,后来先后改任揭东县人大办公室人秘股长、吉荣空调设备公司副总经理)、总务主任陈炎尧(转业军人,后来改任揭东县公安局户籍股指导员);老教师有林尤博(教初三7、8班的数学课,兼8班的班主任)、林良紫(教初三“面上班”的政治课)、陈两然(教初三重点班的政治课)、王宪周(教初三级的历史课)、王树波(教地理课),夏祠莫(教高中物理课)、夏恭旭(教体育课)等;青年教师则有林凯(教化学课)、陈柔石(教初三、高一级物理课)、蔡育彬(教高中物理课)、蔡丹英(教高一级语文课)、张兰芝(教初三级英语课)、刘树明(仪器室)、林立宏(教导处)等。我们在工作上互相帮助,相处的还不错。

当时,霖磐中学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制度,就是每个星期五晚上一定要开会(我们青年教师戏称是来“周经”),内容主要是政治学习、本周业务小结、下周教学安排及其他学校领导认为需要讨论、传达布置的事项。

年底发生了4件事:1、办理第一代身份证,采用15位号码表示(揭阳县的区位码是“”,其中“44”代表广东,“05“代表汕头,“25”代表揭阳;年份只显示后面2位数,前面的“19”不录入;后3位是办理时的顺序码)。2、县以下的区改为镇(人口数2万以上的称为镇;2万以下的称为乡),“霖磐区”相应改为“霖磐镇”,“区公所”改为“镇政府”。3、揭阳县教师要求发放物价补贴事件,当时文件规定县机关干部每人每月发放物价补贴33元,教师却一分钱都没有,向政府要求发放,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党员教师集中县城榕江旅社学习(我这个家住榕城的,住在榕城的旅社,感觉非常滑稽),“统一思想”,并控制教师互通信息(年底,我外祖母在揭西去世,我请假去帮助办理丧事,我的韩师老同学刘端周来信,由学校教导主任代收,我拆信时,他还来询问是否来“打探消息”的),我记得隔年每个教师每月才领到15元的物价补贴。4、霖磐中学改为“霖磐职业技术中学”,削弱了学校的竞争力,在校学生的学习也缺少了动力,使学校发展的后劲较差。

年6月底,我担任班主任的初三(7)班举办了毕业座谈会,座谈会由热情活泼的林赤金同学主持,同学们回顾了过去一学年的学习、生活,畅叙同学情谊,互致美好祝福,并各自表演了拿手的节目。最后,在林洁萍等同学带动下,座谈会在全班同学合唱《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这个班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到现在还跟我有联系)。

霖磐中学初三7班毕业合影,其中学生只有61人----有6人未参加合影;第二排左6为林尤博老师(数学),左7为陈两然老师(政治),左8为邱建兴老师(即笔者,担任班主任、语文老师),左9为王宪周老师(历史),左10为陈柔石老师(物理),左11为张兰芝老师(英语),有个别科任老师未参加合影。

年7月10日(星期五)晚上,在-年度最后一场全校教师大会之后,学校领导、党支部书记林汉初主持召开支部大会,讨论了我(从年6月5日在韩师)入党一年来的工作表现,通过举手表决的形式,一致同意我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年9月,新学年开始,我任新一届初三级(7)班、(8)班的语文科任老师,不再担任班主任(后来才知道,我原来担任班主任的班,有5个比较有希望考上霖磐中学高中部的学生,中途弃考,目的是重读初三级,来年争取考上白塔中学高中部,才有比较大的希望通过预选考,取得进入高考试场的资格[因为对过去若干年非常严峻的高考环境我深有体会,所以我很理解他们的选择]----这样,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考上高中,才是学校不再安排我担任班主任的原因所在)。

进入新学年,我的宿友陈柔石老师调到位于揭阳县北部的新亨中学任教,我的师弟、韩师中文系84级毕业的许少杰(老家在玉湖镇东寮村)成了我新的宿友(并担任班主任),因为“同出一门”,我们之间不时会有妙趣横生的“斗嘴”,也相处得不错。

新学年,我对教材比较熟悉了,还没有担任班主任,明显轻松了。我对上一年的教案进行“升级换代”,保留主要内容,删除(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细枝末节,讲课中不时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引来大家会心的笑声。我将每节课讲解课文内容的时间缩短到35分钟,剩下的时间发动学生积极提问,我则认真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轻松热烈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如果当年到县城中学任教没有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能够顺利调入的话,我相信自己一如既往地是一个称职的、受到学生们欢迎的语文老师)。

因为我舅舅于年到和平县上山下乡,几年后在当地安排工作并娶妻生子,没有回来,所以我父母亲承担了照顾我外祖父母、祖母这3位老人家的义务,我父母亲已年近6旬且身体比较差,我妹必将出嫁,我弟在东北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广州钢铁厂,所以我父亲(在我任教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就)迫切地向县教育局要求将我调回县城中学,以便在工余能帮助照顾长辈,但即使要求调到县城条件最差的中学,县教育局都说:除非你们自己拿到“指标”,才能调入。此路最终行不通(如果总是这样,后续很多事情都将办不成,所以当时我还产生了“在大专毕业2年后报考研究生”的想法----当时考研必备的全套《新概念英语》我都准备妥了,试图通过自己的再次奋斗,改变人生的困境)。

年10月底,我首次参加了由广东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的汉语言文学(即“中文”)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在每年的4月底、10月底的最后一个周六、周日开考,每次最多可报考4科),开局基本顺利。参加这种考试,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之外,主要还是“形势逼人”----为今后调入县城中学(特别是一中)教高中创造条件(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毕竟比考研容易实现;如果取得本科学历之后,我能够调入县城中学教高中,工余还能照顾家庭,岂不两全其美?!)。早在年底,我父亲看到自学考试消息后,就为我购买考试资料,但我太忙了,无法考虑这件事,到第二学年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才能报名参加考试(与我同时报考的有韩师老同学黄维深,当时在位于县城以西、曲溪的梅岗中学任教,现为揭阳一中副校长;还有原揭阳师范毕业生、霖磐中学语文教师陈暹江老师,他报考的是中文专业大专自学考试)。

年8月,为承担上级下达的建筑业岗位培训任务,系统地培养全县建筑业技术人才,我父亲所在单位揭阳县建设委员会设立了“技术培训中心”,该中心缺乏具备教育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急需解决。我父亲向所在单位领导要求将我调入该中心,既能满足单位人才需求,又能解除家庭后顾之忧。单位领导经集体讨论,同意这一要求,并向县教育局发函,我父亲(于年8月25日根据该函)向县教育局领导提出申请,要求将我调入该中心,该局接受了申请并原则同意,(年9月19日)我父亲持该局意见呈请汕头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签字同意,过后(年2月12日)县教育局开具“干部介绍信”,同意为我办理调动手续,但是有附加条件,就是:等到新学期有人去接替我的岗位,我才能到新单位报到,分配工作。

因为新单位(县建委技术培训中心)急需我去帮助工作,我在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2月24日,农历正月初八)就到新单位帮忙,受到新单位领导、同事的热情接待。

年春节后的新学期,我在霖磐中学和新单位之间来回奔波。因为招收到的学生数减少,霖磐中学初三级从原来的8个班缩减到6个班,校领导还不愿放行,还分配我去教初三(1)、(2)班的政治课,我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下来(完成非本专业的任务,俗话叫“赶着鸭子上架”,用现代时尚用语来说就是被逼着“误人子弟”的“跨界骚操作”)。这样,有课程的日子,我就提前到校备好课,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讲台上,认真讲解,学生们普遍都能接受(和以前上语文课的效果差不多)。

年5月18日,霖磐中学初三级开始进入期末复习阶段,陈两然老师(原来负责重点班政治课的老教师)从我手中接过初三(1)、(2)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交接手续办妥后,我到新单位报到,正式成为揭阳县建设委员会技术培训中心专职教师、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

记成于年1月9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hinkthinkcar.net/jbzl/10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