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38所民办学校多数占着小庙不念经

西安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普遍高于公办学校,但是这些所谓的民办学校,其投资主体资格多为国有资本,一边享受国家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同时,一边以民办学校名义收取高额学费。

“西安纯粹意义上的民办学校有几所呢?公办学校摇身一变变成民办学校的又有多少呢?”在谈及西安市目前民办学校问题时,西安教育界一位退休的干部表示,现在38所民办学校从审批到转性,很多事情不是教育部门能挡住的。

这位老干部介绍,“名校办民校”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当时的初衷是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拉动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靠近,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监管模式,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并开始进行商业化经营,向学生收取的高额学费未能转化成国有资产,而是被其利益集团中的少数人所占有或瓜分,“名校办民校”已成为部分特殊群体牟利的工具。

他坦言,西安目前的这38所民办学校中,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纯民办,而绝大部分都是借、靠、占用一些大学资源或开发区资源,或将公办学校转制,是在国有主体上发展起来的衍生物。国有主体投资办民办学校,堂而皇之收取高额费用,这种做法很荒谬。

“占用国家资源,却不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责任,民办学校的做法让很多公办学校效仿。”西安某中学校长表示,这几年西安市对于这些民办名校的默许,政府导向偏移、学校扩招,优秀学生都涌进了“名校”。学校由此生源广博,教师积极性高教学质量自然上升;相反,劣质的生源、贫寒的待遇,严重影响了其他学校奋起竞争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她认为,一些“名校办民校”游离于公办与民办之间,享有公办学校的资源,却又按照民办学校的条件社会化操作,显而易见是公共权利享受了双重政策。国家义务教育的原则是免试就近入学,而这些学校以民办为由不承担义务教育,将生源甩给社会,进一步加剧了入学难的问题。

民办学校之所以收取高额学费或者其他费用,却无一例外地称,学校的开支主要来自学费,因为国家对民办学校没有补助!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和文件发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每生每年分别为元、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每生每年分别为元、元。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

“其实从年开始,国家就规范和取缔以公办学校名义办的‘校中校’、‘校内班’以及‘一校两制’行为;此后,几乎年年都有要求制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和收费行为的文件,禁止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或者举办民办学校‘校中校’等方式向学生收费的文件,但落实到位的很少!”西安教育界一位退休干部表示,未能得到有效规范的关键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

他称,“名校办民校”背后的国有企业、教育部门、学校等利益主体存在经济利益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名校办民校”将对学生收取的高额学费转化为学校利润;同时,又将利润实行按比例、按人头等分红方式,分配给企业、教育部门、学校等利益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利益集团。常常操作的手法就是,民校每招一个学生,都要向有关部门或者是向名校缴纳一定的费用。严格规范“名校办民校”的行为无异于自断财路。

“不是管不了,是不愿意管或者说不能管!”他举例称,西安几个名校的监管主体在大学,西安市及区县教育部门都称权限不够、管不了,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怎么可能管不了呢?这些名校声称他们为大学本校职工子弟所设立,既然是这样,完全可以除教职工子女以外,不允许再招收其他社会生源,能管不住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hinkthinkcar.net/jbzl/9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