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舌概述
重舌是指舌下近舌根处肿起,形似舌下又生一小舌,故称“重舌”,又称“子舌”。
重舌须与“舌垫”、“莲花细舌”、“卷舌痈”相鉴别。后者虽也舌下肿起,但其形状不似舌形。“舌垫”为舌下忽高肿起核,似物垫于舌下。“莲花细舌”是指舌下生峰(有三峰、五峰、七峰者),尖似莲花之状而名”;卷舌痈”在《焦氏喉科枕秘》中记载为:“生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故应予区分。
常见病因及症状(l)心脾积热:舌下连根处红肿胀突,形如小舌模样,轻者毫无痛苦,重则疼痛,烦躁啼哭,甚至局部溃烂,或伴有发热面赤,口干,唇齿红肿,舌上生疮,口内灼热糜烂,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尖红,指纹紫滞等。
(2)虚火上炎:舌根下肿突,形似生一小舌,兼见面白颧红,倦怠懒言,口干不渴,或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干燥或稀溏,舌质淡或红少津等。
病情分析与鉴别(l)心脾积热:即心脾实热之证。多因妊母喜食辛辣厚味,或误服温药,以致胎禀过热;或生后养育过温,喂养不当,而致乳食积滞,脾胃功能失调,积热于内,热邪循经上行,复感邪毒,内外合邪,熏蒸于口舌,以致舌根下复生一小舌,口不能出声,饮食难下。火热炎上,则面红,唇赤;心火内炽,则烦躁不宁,小便短赤,舌尖红;脾胃实热,故有口干喜饮,大便臭秽等症。
(2)虚火上炎:多因素体阴虚,或热病后期,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为病。阴虚生内热,故可见五心烦热,虚烦不宁,面白颧红,舌红少津等阴虚火旺之象。
艾灸生物电取穴小儿痴呆概述小儿痴呆是指小儿痴愚、呆傻,智慧不聪的症候。轻者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呆滞;重者智力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本症有因先天禀赋不足,大脑发育不全,生下即痴;有因后天调养失当,难产、产伤、颅脑外伤,患脑炎、脑膜炎、中毒等疾病,因病而后遗。痴呆患儿往往有语言、动作、坐、立、行等发育迟缓,及头项、手,足软弱等兼证,与成年人痴呆之精神异常迥然有别。
本症常见于西医中的小儿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等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1)肝肾亏虚:智力低下,筋骨痿软,发育迟缓,以动作发育迟延为主,抬头、坐、立、行、萌生乳牙均延迟,面色无华,目无神采,囟门宽大,或容貌痴愚,张口伸舌,口角流涎,舌质淡红,苔薄,脉细。
(2)心血亏虚:智力迟缓,神情呆钝,语言不清,言语延迟,发稀面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苔少,脉缓弱。
(3)髓亏:智力缺陷,动作无主,言语无序,难解人意,生活不能自理,甚或饥饱不知,二便自遗,面色晦黯,肢软无力,舌质淡,苔少,脉沉细。
(4)瘀阻脑络:多有产伤、难产史或颅脑外伤史,神情麻木,反应迟钝,时作惊跳,肌肉痿软,关节僵硬,蹲坐困难,或动作迟延,或癫痫时作,舌质晦黯,脉涩。
(5)痰蒙清窍:多见于脑炎、脑膜炎或中毒后遗症。病前智力正常,病后智能低下。失聪失语,反应迟钝,肢体强直,吞咽困难,喉间痰鸣,或癫痫时发,舌苔白腻,脉滑。
病情分析与鉴别(1)肝肾亏虚痴呆与心血亏虚痴呆:二者皆为先天性痴呆。肾主骨,肝主筋,脑髓由肾所生。肝肾不足,髓海失养,筋骨痿软而不健,故以动作发育迟延之痴呆责之于肝肾亏虚。心主神明,开窍于舌,言为心声,心血不足,神气不明则言语举止笨拙,故以语言发育延迟之痴呆责之心血不足。前者除智力呆钝外,尚可见抬头、坐、立、行走,乳牙萌发明显延迟,囟门宽大,目无神采等。后者则见语言发育不能,或言语不清,神情呆钝;同时还可见发稀面白,唇舌色淡等心血不足之征。
(2)肝肾亏虚痴呆与精乏髓枯痴呆:二者虽同属先天性痴呆,但病情轻重有别。前者以智力低下,发育迟缓为主,生活尚能自理,病情较轻;后者以智力缺陷,难解人意,生活不能自理,病情较重。除见有神情痴愚呆笨外,其动作无主,语言无序,甚或饥饱不知,二便不晓。
(3)肝肾亏虚痴呆与瘀血阻络痴呆:前者属先天不足,禀赋虚弱,肝肾亏虚,脑髓失养,后者为难产或产伤后,或颅脑外伤,损伤血脉,淤血在内,阻滞脑络,脑失所养,前者多表现有抬头、坐、立、行走等动作发育延迟或软弱等不足的症候,后者则多表现有关节僵硬,步履艰难,时作惊跳或发癫痛等有余的症候,且多有难产、产伤或颅脑外伤等病史。
(4)瘀阻脑络痴呆与痰蒙清窍痴呆:二者皆为后天性痴呆,但其发病经过有所不同,前者病发于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颅脑外伤等疾病损伤血脉,瘀血内停,阻滞脑络,脑髓失养而呈痴呆之候,后者则多发生于脑炎、脑膜炎及中毒后遗症,痰浊内留,上蒙清窍,精明之府受损,脑海失养而成痴呆。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口颊溃烂概述口颊溃烂是指口腔前庭之侧壁糜烂破溃的症状,以口腔钻膜反复溃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症多因心脾虚火、或郁热、或湿从热化熏蒸于口舌而成,或由于口腔粘膜失于气血荣养所致。因“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脾之脉络“连舌本散舌下”,故其发生与心、脾二脏相关。
本症在《内经》中称为“口糜”、“口疮"、或“口疡”。后世根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又有“口疳”、“口舌生疮”、“口内糜腐”、“脾瘅”、“骨槽风”、“定马疳”等之称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复发性口腔炎,口疮性口炎等。
常见病因及症状(l)心脾郁热:口颊出现烂斑及腐点,色艳红,重者可致腮肿。疼痛,影响进食。兼有口干而苦,心烦少寐,面红目赤,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兼身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黄,脉数有力。
(2)阴虚火旺:口颊出现白色烂斑及白点,周边淡红,甚者可陷露龟纹。反复发作,每因劳累或夜寐不佳而诱发,疼痛昼轻夜重,伴有咽干咽痛,头昏目眩,耳鸣,心烦不眠,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脉细数。
(3)气阴两虚:口疮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日久不敛,疮面色淡,疼痛较轻,纳少脘胀,大便不实,肢软神疲,短气懒言,咽干,心烦不眠,手足心热.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病情分析与鉴别治疗口颊溃烂当先分清虚实,实证多起病急骤,溃烂处红热痛甚。虚证起病缓慢,疮面色淡或微红,疼痛较轻,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1)心脾郁热与阴虚火旺二者均属热证,前者为实,后者为虚,临床表现迥异。心脾郁热之口颊溃烂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厚味,致心脾郁热,循经上蒸于口而发生。其特点是:口疮严重,多处发生,疮面色红而肿痛,兼有心烦少寐、面红目赤、口渴饮冷,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等,心脾实热症候。阴虚火旺之口颊溃烂多由素体阴虚,或病后余毒未尽,或劳伤过度,阴液不足,虚火上炎于口而发生,其特点是:溃烂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疮面色淡红,不甚肿,昼轻夜重,兼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阴虚症候。
(2)气阴两虚与阴虚火旺二者均属虚证,有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临床特点。气阴两虚之口颊溃烂的病机要点是血虚,常因劳倦、久病等耗阴伤血;或溃烂日久灼阴耗气,脾胃受损,虚火内生,发生口疮.其疮面色淡,无红肿,轻度疼痛,单个或数个发生,迁延不愈。兼有纳少便溏、神疲短气、舌淡等脾胃气虚症候,而阴虚火旺之口颊溃烂,其疮面淡红,尚有烦热、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之症,可作鉴别。
此外,在儿科方面还应与鹅口疮相鉴别,鹅口疮以口腔、舌上布满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多见于初生儿、早产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取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临床上不难鉴别。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头皮脱屑概述老化脱落的头皮角质层、脂肪和灰尘的混合物状如糠秕,或干燥或油腻,弥漫散在,脱而又生,伴有皮肤瘙痒,称为头皮脱屑。本症多由于肌热当风,风邪入侵毛孔,郁而化燥,肌肤失养;或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蕴蒸,郁阻肌肤所致。
本症与古代记载的白屑风病相似,《外科正宗?白屑风》说:“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而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外科大成?头部》:“白屑风,由肌热当风,风热之所化也,宜祛风换肌丸”。
头皮脱屑多见于脂溢性脱发、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症的患者,另外正常人有少量的细碎脱屑,俗称“脱头皮”,属于生理现象。头部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的痂皮脱落,与本症也有明显的差别。
常见病因及症状(l)风热化燥:头皮干燥、脱屑,脱落物呈灰白色糠秕状,脱屑处皮肤有圆形或椭圆形斑片,表面呈淡红色或白色。常伴有头皮发痒和身热不适,口干舌燥等全身症状,舌苔薄微黄,脉浮或微数。
(2)湿热生风:头皮脱屑,脱落物细薄油腻,黏着于发间,脱屑处皮肤有边界不清的红斑,头发油腻光亮,常伴有口黏而干但不欲饮,小便短黄等全身症状,苔白腻,脉滑或微数。
(3)血热化燥:头皮脱屑成堆,脱屑处皮肤潮红,头皮瘙痒,搔之有血渍。常伴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等全身症状,苔薄黄或少苔少律,脉弦数。
(4)毒邪浸淫:多见于儿童,头皮脱屑,头屑细小,呈灰白色,头皮奇痒难忍,头发干燥易折,脱屑处皮肤有鲜红的圆形斑块。很少伴有全身症状。
病情分析与鉴别头皮脱屑是皮肤科常见症状,多属实证,热证,其中风热化燥及毒邪浸淫头皮脱屑,主要是因机体感受六淫邪气所致。而湿热生风及血热化燥头皮脱屑,主要是因人体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在临床上当加以鉴别。
(1)风热化燥头皮脱屑与湿热生风头皮脱屑:前者由于风邪入浸,肌热当风,郁久化燥所致。脱下的皮屑呈灰白色糠秕状,干燥细碎,头发亦干燥易落,常伴有头皮发痒和身热不适,口干舌燥等全身症状,舌苔薄微黄,脉浮或微数,后者多由于嗜食肥甘厚腻,湿热内蕴,久郁生风发于头皮所致。脱下的皮屑油腻细薄,黏着于发间,头皮光亮,头发易落,头油较多,伴有口干黏腻,小便黄等全身症状。
(2)血热化燥头皮脱屑与毒邪浸淫头皮脱屑:前者多见于阳热偏盛之人,常因营血伏热,热邪耗阴伤血,化燥生风而脱屑。以头皮脱屑成堆,脱之又生,脱屑处皮肤潮红,头皮瘙痒,舌红,苔黄,脉弦滑为临床特点;后者多见于儿童,系由于毒邪侵入毛孔,浸蚀皮肤所致。皮屑细小灰白色,头皮奇痒难忍,头发干燥易折,很少伴有全身症状为临床特点。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头面瘙痒概述头面瘙痒是指临床上没有原发性损害,以头、面、颈部局限性瘙痒为主要感觉的神经机能异常性皮肤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搔抓会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各种继发性皮肤变化。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风邪浸淫头面,出现头面瘙痒。
在古代医籍中记载的“白屑风”、“油风”、“面游风“等疾病均包含本症。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脂溢性皮炎、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等病症。
常见病因及症状(l)血虚风燥:头面皮肤瘙痒,干燥鳞屑,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并伴有毛发干枯,无光泽,脱发,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肢麻等症,舌淡苔薄,脉濡细。
(2)风蕴肌肤:头面皮肤呈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皮屑呈淡褐色,粗糙肥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病情分析与鉴别血虚风燥头面瘙痒与风蕴肌肤头面瘙痒:二者皆因风致,前者属于虚证,后者属于实证。血虚风燥头面瘙痒由于营血亏虚,邪热内伏,邪热耗伤阴血,化燥生风,头面皮肤瘙痒,以干燥鳞屑,色淡或灰白,并伴有毛发干枯,无光泽,脱发,面色淡白无华为主要临床表现;风蕴肌肤头面瘙痒由于卫外不固,外感风邪,风邪入里浸淫肌肤,出现头面肌肤瘙痒,以头面皮肤呈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皮屑呈淡褐色,粗糙肥厚为主要症状。
在临床中,本病还应当注意和神经性皮炎的鉴别,神经性皮炎的产生多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以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主要症状为主的慢性皮肤病,而本病以头面部皮肤瘙痒为主,皮肤尚未出现明显病理改变。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头白秃概述头白秃,以头皮生长白痂,逐渐毛发折断或脱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多见于男性儿童。本症多因相互接触传染所得,以致湿热内组,肌肤失养,发焦脱落而成。
头白秃俗称为“白秃疮”、“癞头疮”等。《外科正宗?白秃疮》记载:“白秃疮因剃发腠理洞开,外风袭入,结聚不散,致气血不朝,皮肉干枯,发为白秃”。本症属于真菌感染性疾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白癣。
常见病因及症状(1)风热挟毒:初期头皮生有灰白色脱屑斑,大如钱、小如豆,逐渐生长蔓延成片,毛发干枯,易折断,因而头发参差不齐,易于拔掉而不痛,毛发根部有白鞘围绕,自觉瘙痒,多见于儿童,成年之后可以自愈,不留疤痕。
(2)湿热挟毒:初期毛发根部生有小丘疹或小脓疱,溢流黄水,形成黄痂,有鼠臭味,黄痂脱落后留有小疤痕,疤痕上永久脱发,好发于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
病情分析与鉴别风热挟毒头白秃与湿热挟毒头白秃:二者均与毒邪有关,前者以风热为主,多因腠理开泄,感染风热邪毒,结聚不散,气血不调,皮肤毛发失养而成,以皮疹表面为灰白色脱屑斑,久而成片,无碟形黄痂,毛发干枯,有断发,毛发根部有白色鞘围绕,愈合不留疤痕为主要临床表现。后者以湿热为主,多因胎毒湿热上袭或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皮,病变皮肤表面有碟形黄痂,中央凹下,有鼠臭味,黄痂脱落后,毛发脱落,头皮发亮,疤痕上永久脱发为主要临床症状。
同时在临床上也需要和斑秃与银屑病进行鉴别,斑秃的患者头发脱落,病变处光泽而无鳞屑。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为银白色鳞屑性斑片,边缘黯红色,边界清晰,搔去鳞屑可以看见渗出和出血点,没有断发,同时在四肢部常有同样的损伤部位。
艾灸及生物电取穴各位病友:因本人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