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医学简介下

  (1)阴阳

  主要用于对体质与疾病进行性状态的判断。非活动性的、冷的状态是阴;活动性的状态、热的状态是阳。

  阴性体质表现为:基础代谢低下,低血压,低体温倾向,无汗或少汗,畏寒,血色不良,下利,脉缓等;阳性体质表现为:基础代谢亢进,高血压,体温偏高,汗多,面色红,口渴,便秘,脉数等。

  阴与阳还可区分为:阴——太阴、少阴、厥阴;阳——太阳、少阳、阳明。

  疾病从表到里,从轻到重,按层次可分为:发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阳→少阳→厥阴→死亡。这个模式是一般疾病发生、发展、恶化、死亡的示意图,诊断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正确的诊治。

  (2)虚实

  虚实是指体力的有无,抵抗力的强弱。

  虚证体质表现为:体力降低,精力减弱,抵抗力低下,体型消瘦,面色不佳,肌肤失润、干燥无光泽,语音弱不清晰,胃肠弱,易疲劳,腹诊时,腹部软弱无力;实证体质表现为: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肌肉强健,气色好,食欲好,语音大而明亮,胃肠强健,便秘,腹部有弹性。

  如出现了虚证和实证之间的病症时,称为“中间证”或“虚实相兼证”。

  “证”是疾病在体内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慢性病的患者多见于虚与实的变化。虚实也是汉方医疗时应主要辨别和判断的内容,如误判就会导致治疗的失误。

  (3)阴阳的虚与实

  阴阳与虚实,是诊断时必须辨明和参考的指标。暑热为阳,冷寒为阴。暑热而有体力为阳、实,有体力的多为运动员选手的外感;阳热而体力虚弱者多为小儿感冒;冷寒而无体力者多为中老年的感冒。汉方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向坐标中心点做调整治疗。

  (4)气

  气,是人体脏腑机能活动的热能和动能,是支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是无法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查出来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无形、无色、无味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人体基本能量。在汉方医中的疾病中的“气”,主要表现在经络、腧穴、脏腑等部位的异常。气的循行恶化,气的平衡失调,就会出现气滞、气逆、气弱少等异常状况,其中气郁、气逆属于实证,气弱少属于虚证。

  气滞:包括了两个类型,一是气郁,即气出现了“动”的异常状态,引起“气”的停滞、郁滞状态,主要表现为乏力、忧郁、食欲不振、大便异常(便秘或溏便)、呼吸浅、善太息、腹壁全体软弱等;二是气逆,即气出现了“静”的异常状态,引起“气”的上逆,是气的逆动(上冲)状态,主要表现为面赤潮红而下半身畏寒,以及气短憋气、心悸、腹部胀满、呃逆、胁部疼痛、乳房胀痛、头痛、头重、不安、失眠等。

  气虚:是“气”的减退或减少状态,多与胃肠虚弱有关,与消化吸收机能低下有关。主要表现为易疲劳、食欲低下或无食欲、声弱、两目无神、眩晕、易感冒、下痢等。

  以上这些症状有可能气郁与气虚同时兼见,而西医还没有适应的病名,一般诊断为自主神经失调,治疗多是抑制症状的对症治疗,汉方医则是根据“证”选择适应的处方进行治疗。

  (5)血

  血是“气”与“血”相合一体的体液,既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又具有抵抗疾病的功能,并且保持、维持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生理恒定的基本物质,其中包括了对呼吸、体温、血液、水分等的过盛与不及的自主神经、荷尔蒙的调节功能。在汉方医中常以血实、血虚、瘀血等来表示“血”的异常。

  血实:是人体出现了血多、充血的状态,即面色红赤、口唇红赤或紫暗、舌下静脉怒张等。

  血虚:是人体出现了血的不足,包括了西医诊断的贫血病症,即血色不良、皮肤干燥、目干痒、不寐、手足麻痹、肌肉拘挛、腹直肌僵硬、月经不调等症。

  瘀血:是人体出现了血流停滞的异常状态,即口渴,下腹部痛,胁下、腹部压痛,皮肤干皴cūn,肌肤黑黯,色素沉着,手掌红赤,下眼睑有眼袋,红赤与黑相兼的面色,牙龈、舌、唇红赤,毛细血管露出,热感、神经症状,月经异常,痔,等。汉方医对瘀血的有无非常重视,因为瘀血与许多慢性病、体内的不适症(不快感)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而且对瘀血的治疗也是汉方医的特点。

  (6)水

  水是人体内除了血液以外的水分,水分是“气”与“水”相合一体的体液,包括了体液、分泌物、尿液、汗液等。水具有现代医学中的淋巴液、免疫机能,能够排除体内废物,是与血液具有相辅相成的重要机能。水的异常汉方医称之为“水毒”,主证有:口渴、浮肿、头重、眩晕、动悸、气短、咳嗽痰多、肌肉痉挛、关节痛、手足逆冷、水肿、肠鸣、胃脘有水声。水毒证与气血功能的异变有直接关系。现代医学与水毒相关的病症有:急性酒精中毒、中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神经痛、肾功能障碍、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汉方医对水毒证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利水剂。

  气、血、水的治疗总则:

  3、证的概念

  证,是汉方医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特征,是汉方医为患者选方、用药时的主要参考。

  证的诊断包括了阴阳、虚实、气血水等内容,汉方医主要是根据对这些内容的判断进行判断和诊断疾病,其中虚实是诊断的关键,虚实以实(有体力)、虚(无体力)以及中间证三部分为主要的诊断内容。

主       证

点数

主       证

点数

1

有体力

2

6

面色红润,肌肤润泽

2

2

盗汗

-2

7

吃生冷食品易腹泻

-2

3

气力充沛、工作的积极性高

2

8

腹肌弹性强,骨骼强健

2

4

胃肠强健

2

9

挑食、进食很慢

-2

5

耐夏不耐冬,遇冷易感冒

-2

10

痛经、有血块,经量多

2

0点以下为虚证;2~6点为中间证;8点以上为实证

  下面以外感为例谈谈如何判断虚证、实证和中间证的诊断和治疗法则。

  汉方医对外感的治疗一般按病程分为初期和中后期,按病证分为实证和虚证。

  葛根汤 外感初期,适应证有恶寒、微热、颈项僵硬、汗出,主要治疗外感实证和中间证。

  麻黄汤 外感初期,体力强于葛根汤证,适应证有恶寒、无汗者。

  桂枝汤 外感初期,体力弱,虚证的汗出(动则汗出)。

  参苏饮 胃肠弱兼肝郁气滞型外感。

  真武汤 新陈代谢低下的外感中后期。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老年外感迁延不愈,低热,畏寒,四肢逆冷,面色萎白。

  汉方医认为,发烧是人体抗御疾病的反应。实证的外感恶寒、发热明显但不易出汗,治疗可以选用葛根汤、麻黄汤等温热作用的药物治疗;而对体弱的虚证的人,一般有自汗出的,如患外感时可选用桂枝汤作用较柔和的药物治疗。

  病位:共分为表证、半表半里和里证。表,主要指皮肤、神经、肌肉、关节、头部;里,主要指消化管;半表半里,主要指消化管以外的内脏,即气管、肺、肝脏、心脏、脾脏、肾脏等。表里代表了疾病从表到里的发展过程。表证主要的代表方剂是葛根汤类;里证的代表方剂是人参养荣汤类;半表半里的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类。

  病性:分为寒和热,寒和热简单地说就是温热感和寒冷感。其中热多属于实证;寒多属于虚证。热多用寒性药以泻其热,寒多用温补法以驱其寒。而女性寒证较多,主要表现为手足冷,冬天易发生冻疮,睡眠时身体蜷缩;热证主要表现为汗出,夏天很难过,没有冷气不能入眠,面红,运动后即使淋浴体温也很难下降,冬天也不着厚服装等。

  病势:分为虚和实,虚证主要包括了虚弱体质、荣养不充的寒证;实证主要包括了热能过盛、分泌过盛、生成过剩的人。其中虚证多用补法,实证多用泻法;但无论补泻都不可偏颇。

  4、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

  

  引发头痛的原因很多,一般多为慢性头痛,慢性头痛的主要症型是紧张型头痛和偏头痛。

  紧张型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有紧束感,同时兼有肩、颈的肌肉收缩和紧张,主要是因为局部毛细血管血流不畅所致。

  偏头痛主要表现为主要头痛有搏动感的剧烈疼痛,主要是周围血管扩张刺激了周围的神经而引发,双目在亮的地方睁不开眼(晃眼),疼痛时有呕恶感。

  西医对头痛的治疗,医生除了要对疼痛的部位、疼痛的状态进行认真地询问,还要通过各种科学的检查方法和手段,对头痛的原因进行判断。而对于许多复杂急性头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瘤、脑膜炎、抑郁症、癌症的转移,以及伴有剧烈地呕吐的头痛等,一定要进行认真的鉴别诊断。西医对慢性头痛的病因不明,治疗则多使用镇痛剂、安定剂等以缓解疼痛、舒缓紧张等对症治疗为主。

  汉方医对头痛病因认知是气逆上升、瘀血、水毒、寒袭等,对偏头痛与紧张型头痛的治疗,以及慢性副鼻窦炎的头痛、高血压的头痛、心因性的头痛、更年期障碍、月经异常等因素的多种头痛的治疗都是有效的。

  [治疗]

  ~实证~

  葛根汤:体力、胃肠较强健,颈肩僵痛兼有紧张型头痛。

  葛根加术附汤:体力较葛根汤证强健,颈肩僵痛兼有胃肠畏寒紧张型头痛。

  黄连解毒汤:体力尚健,潮热,肩僵痛,急躁,颜面红赤,口苦,头痛。

  ~中间证~

  五苓散:体力中等,口渴,尿量减少,肿胀,恶心,头重痛。

  钩藤散:中年人,慢性头痛,高血压、眩晕。

  桂枝茯苓丸:体格、体力中等而有头痛者,潮热,肩僵痛,下腹部痛,下肢逆冷,有瘀血证者。

  五积散:体力中等,阳虚逆冷、易疲劳,头痛等。

  ~虚证~

  吴茱萸汤:体力低下,头痛、四肢逆冷,呕恶,偏头痛等。

  半夏白术天麻汤:体质虚弱,脾胃弱,下肢逆冷,紧张型头痛,头重,眩晕。

  加味遥遥散:体质虚弱,更年期综合症的女性,头重、痛,潮热,肩僵痛,四肢困重,便秘。

  

  眩晕有三个不同的类型:

  一是真性眩晕,即患者感觉天旋地转,脚下悬空发软,无法行走。此类一般是耳源性眩晕(美尼尔氏征)。

  二是站立时有眩晕,如下蹲起立时会有两目发黑、眩晕。此类一般是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等病症。

  三是假性眩晕,如座姿时,或行走时,突然有一过性的眩晕感。此类一般是低血压、低血糖等病症。

  西医对眩晕的诊断与治疗主要是根据内耳疾病、脑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对症治疗。而对于耳源性眩晕(美尼尔氏征),仅取决于耳鼻喉科,从平衡感觉的影响是不够的;应该要从整体上对听力、呕恶、耳鸣等症状进行检查,明确病因以后再进行有目的地治疗。

  对于假性眩晕或站立性眩晕的原因除了贫血、低血压以外,还有脑血管障碍、结代脉等血液循环不良的,也有因血糖变化而引起的脑神经病变等其它原因的。所以,对于眩晕的患者一定要对血压、血糖、CT、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尽可能的查明病因。

  汉方医对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是将眩晕的病因归咎于“水毒”,治疗则着重调整体内“水”的平衡。所谓“水毒”是指体内的水行不畅导致平衡失调,造成水湿停滞,引发眩晕。“水毒”引起的眩晕还包括了浮肿、下利、尿量异常等。

  对于“水毒”病因的治疗因使用“利水剂”,如与瘀血有关的眩晕则需使用“驱瘀血剂”进行治疗。

  [治疗]

  ~实证~

  通导散:体力较强,高血压性眩晕,此外,兼有便秘、痛经、更年期障碍、腰痛等。

  女神散:体力尚佳,眩晕,潮热,头痛,不安,以及产前、产后的神经紧张症,月经不调等。

  ~中间证~

  五苓散:眩晕,口渴,呕恶,下利,肿胀,头痛等。

  半夏厚朴汤:咽喉、食道异物感,眩晕,动悸,呕恶。此外,对不安感、失眠等证也有一定的疗效。

  加味逍遥散:更年期障碍,证多属虚象,易疲劳,眩晕,潮热,肩痛。

  桂枝茯苓丸:体力中等,与更年期障碍相关的眩晕、潮热、头痛、肩痛、月经不调、四肢冷等。

  ~虚证~

  真武汤:不安感兼眩晕,更年期障碍,手足冷,下利等。

  当归芍药散:四肢冷,有贫血倾向的眩晕,月经不调,更年期障碍等。

  半夏白术天麻汤:胃肠弱,四肢冷,头重、痛,眩晕,食后四肢困重等。

  苓桂术甘汤:气短,动悸,头痛,尿量少,体力差时会出现眩晕,体力好时眩晕会减轻。

  

  双目视物不清,怕光,流泪,充血,双目干涩,兼有肩酸痛,头痛,自觉双目疲劳。造成眼睛疲劳的原因与现代人长期看电脑画面、用眼过度有关以外,还包括了不当的照明、精神紧张,以及与散光、老花眼,斜视、角膜、结膜炎等眼疾等有关。

  西医对眼睛疲劳的一般处置是,如是使用过度就要注意合理的使用眼睛,如有眼疾则必须及时进行治疗。长时间看电脑屏幕眼睛疲劳时,可缓慢的眨眨眼睛;眼皮困重时,采用闭目休息,可使用含有维生素和镇痛剂的眼药水滴眼;如两目干涩的,可使用人工泪液滴眼液滴眼。远视、散光、老花眼,要佩戴眼镜予以矫正;斜视者,要进行手术矫正之治疗;感染性病变如结膜炎、角膜炎者,要使用抗菌素治疗;花粉症性眼过敏,可使用抗过敏眼药滴眼。

  汉方医主要是对与全身的健康状况或与老化现象有关联的眼睛疾病进行辅助治疗,如与老花眼或白内障有关的眼睛疲劳等症,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体质,增强视神经的活化机能。

  [治疗]

  ~中间证~

  钩藤散:适用于中年人高血压,慢性头痛兼结膜充血,眩晕,肩颈酸痛等。

  麦门冬汤:自主神经失调精神紧张,两目干涩,气短,胸闷,面部潮红,支气管哮喘等。

  ~虚证~

  牛车肾气丸:(略)

赞赏

长按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重庆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hinkthinkcar.net/jbzd/1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