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子发烧、哭闹,不愿意吃药。
这是让家长最为烦心的事情。
前不久,
半岁大的男婴小游突发高烧。
为了给孩子退烧,
当地村卫生室的医生,
给他尝试用中药灌肠退烧。
让人意外的是,
孩子不仅没退烧,
甚至给身体造成了终身损害。
新闻观察
NewsWatch
半岁的小游人生第一次生病发烧,家长赶紧把他送到附近的村卫生室。医生对小游进行了灌肠治疗,但孩子的烧不仅没退,反而病情越来越重。爸爸妈妈赶紧把他送到了武汉治疗。
医师介绍说,孩子送来后心脏、肾脏、包括肝脏的状况非常不好,检查结果肌酐指标上千,普通正常的情况只有几十。
在ICU里,小游住了30多天,心脏和肝脏情况逐渐好转,已顺利脱离生命危险。但小游每天要做10多个小时透析,今后还面临换肾。
普通孩子那样随意奔跑、玩耍对小游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医生分析,导致孩子出现这一幕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初的“灌肠”退烧。
医生说,因为有一些药物通过灌肠治疗一样会进入到血液里面,而且有可能当地使用的是比较大的剂量,就造成肝脏、肾脏、心脏的损害。
据介绍,在临床收治的患儿中,像小游这样因为灌肠退烧导致严重后果的并不罕见。家长们往往会误认为灌肠退烧与孩子在肛门使用的退热栓类似,相对于打针、吃药比较安全,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提醒:滥用灌肠危害多
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直肠滴入的相关教材,国家权威机构也从未出具规范性文件,而其危害在多个层面:
首先,即使是灌肠,药物依然是经过肠道,再通过血液循环起作用,况且灌肠的药物成分复杂,如有过量或错误使用,就很容易损伤孩子娇嫩的肝肾等重要脏器。
其次,药物过敏也是潜在危害。灌肠治疗之前不做皮试,家长也不清楚具体用药,孩子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此外,直肠滴入不是一种安全、无菌的给药方式,肠道内含有很多细菌,有可能随着滴入液进入肠道深处,造成污染。远期的严重后果,如是否损伤肠道粘膜、改变肠道内酸碱度,是否会引发直肠细胞的变性、坏死,危害无法估量。
除了这种灌肠的办法,
还有人热衷于捂汗,
发热捂一捂出汗就会好了?
殊不知,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
医师提醒,发热捂汗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特别是对于小孩、老年人群体,操作不当很危险。当身体发热时,正医院就诊确定病因,再对症下药。
身体发热非小事
一个普通的感冒发烧,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处理,也可能危及生命。
专家介绍,曾经出现过感冒没有处理好导致并发心肌炎致死的案例。这名女子30多岁,平时身体健康,最初因感冒出现发烧,体温最初38.2℃,其间没有过多重视,自己随便吃一些感冒药,仍然继续工作。就这样连续发热五天后,突然晕厥、休克,送医院检查,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其实造成身体发热的原因有很多,肿瘤细胞可释放致热源,导致发热;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红斑狼疮可引起发热;血液系统出了问题,比如白血病等,也可以引起发热。因此,发热不可大意,出现医院就诊。
捂汗或致“高热惊厥”
专家表示,对于身体康健的成年人,如果是偶感风寒,有点发热,裹厚被子捂汗危害不大,但是人为捂汗其实会妨碍身体对散热的调节,对老年人和婴幼儿来说有很大风险。
“近段时间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发热就诊,发烧三四天了,胃口也不好,前来就诊时血压低,意识迷糊,化验血发现低血钠、低血钾,”医生介绍,“这位老人吃过退烧药后选择捂汗方式退烧,在床上昏睡了3、4天,已出现电解质紊乱,就诊时处于快要休克的状态。”
医生强调,对于小孩和老年人等群体,发病原因不明时,捂汗的做法很容易将他们置于险地,“小孩发热时,食欲不是很好,尤其是水分补充不足,体温会出现越捂越高的情况,容易诱发高热惊厥,身体出现抽搐,脑部缺氧,如果就医不及时,会留下严重后遗症;而老年人群体身体机能退化,捂汗时出汗多了,也没感觉到要喝水,要进食补充能量,这时候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大量丢失,电解质紊乱,如果救治不及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全身多个器官出现问题。”
正确做法:物理降温及时就医
专家提醒,发热时,无论是低热还是高热,都应该及时看医生,确诊病因再对症下药。而在居家护理上,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方法降温,让体温不至于过高。
方法一:温水浴。在室温维持在25℃左右时,小孩子发热可以温水洗澡,体温会有所下降。
方法二:冰块。可用冰块冰敷额头、腋窝等处。把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手脚部位要适当保暖。
5个宝宝发烧误区
爸妈一定要注意
看着孩子发烧难受的样子,爸妈们心里也急啊,都盼着能快点退烧,好受一点。
今天小编就为各位宝妈、宝爸整理出应对宝宝发烧的五种误区与应对措施,希望宝妈、宝爸们面对孩子发烧不再慌乱。
误区1:体温38.5必须用药需要明确的一点,退热药的目的不是降温,也不是治病,是让宝宝更舒服。多数宝宝在体温38.5℃以上可能就会不舒服了,所以可以选择吃药。
如果孩子没有不舒服的表现,发烧后就算温度较高,也能吃能玩能笑活蹦乱跳或者在安静睡觉的,也可以不用药,继续观察。另外,精神不好的孩子,要及时就诊找医生判断孩子的病情哦。
误区2:高烧会烧坏脑子单纯的高烧不会对孩子的脑部造成损伤。真正可能造成脑损伤的是其他疾病,而高烧只是症状之一。如脑炎、癫痫、电解质紊乱等其他颅内病变。
所以在孩子出现高烧的情况时,应该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误区3: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退烧药只是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并不能防止热性惊厥发作,也不会降低热性惊厥复发的风险。
遇到宝宝发热惊厥的情况应正确处理,并及时就医。
误区4:孩子睡着发烧了要叫醒喂药是否叫醒取决于孩子的精神状态。
孩子如果在安静睡觉,表示孩子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一般不需要唤醒吃药。如果睡觉中的孩子发热且躁动不安,则表示他可能不舒服,可以唤醒喂药。
误区5:低烧不用管0~3月龄发热的孩子,有较高的菌血症或脑膜炎的风险,不适合在家自行处理和观察,应当及时就诊,医生来判断情况。
3~6月龄相对大月龄孩子,也是比较高危的人群,发烧也是需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