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魔妈
这里
没有信誓旦旦,只有最长情的陪伴
魔妈: 发热是宝宝患病时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诊与住院原因。想要给宝宝更科学周到的照顾,正确认识发热可是父母们育儿课堂的必修课之一。
很多父母看到自家的娃发烧了,马上就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打点滴、吃的(退烧药)、塞的、似乎温度不赶紧降下去,就会出大问题一样。再加上有不少老人家在旁边嘟囔着“哎呀,这不赶紧治疗,脑子要烧坏了...”就让人更心烦意乱了。
这些做法对宝宝真的好吗?
你是否了解发烧和退热的原理呢?
哪些发烧要及时介入治疗?哪些发烧可自行处理呢?
哪些原因会引起发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宝宝的发烧,那就无从下手了,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这些因素可能会超过很多人的认知,连衣服都不能穿太多?确实如此,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外在温度过高时,大人通过大量排汗来降温,但是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还没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就很可能造成体温的升高。
二、内在因素:
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肺炎以及一些其他疾病
发热是一种症状,本身并不是疾病。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发烧是正常而健康的反应。当你发烧时,说明体内细菌和抵抗细菌的白细胞正在交锋,白细胞因此会产生一些叫做热原的物质。热原减缓了病毒和细菌的繁殖,加快了对付这些细菌的抗体的产生,使抵抗这些细菌的白细胞数量增多。热原水平的升高,提高了体温中枢的调定点,体温就会相应升高。(这也是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当体温升高的时候,人体的抵抗力会随之增加的原因)
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证明,33~35℃(90~95℉)的温度最利于病毒及细菌繁殖,换言之,低于常人体温的温度也因此最可能引起伤害。所以“着凉”的说法是相当有道理的。另一方面,对于消灭或预防影响身体病毒或细菌的滋长,发烧(一般为39~40℃/~℉)则提供了最理想的的温度。
名词解释:热原(pyrogen)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三、其他因素:
如长牙、过度疲劳、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烧、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
对于中医来说,首重病因的发现和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烧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
对于大部分的西医来说,可能迫于爱子心切的父母的压力,而不得不使用一些快速的方法来进行降温。
因此,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烧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宝宝发烧时,要如何护理?当宝宝出现发烧症状时,做为父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冷静、冷静!最忌讳着急上火,一定要冷静下来分析各种可能引起宝宝发烧的原因,具体可参考上面提到的三大因素。再做出治疗方案。
那么哪些方法是爸妈在未带宝宝就医前,可在家中事先处理的呢?
正确的发烧护理方法如下: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有条件的情况下,请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恒温房中或以风扇绕转着四周吹(风扇不可直吹到宝宝),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可外加毛毯覆盖肚子。用温水擦拭手心脚心,这样亦可使宝宝舒服一些。
2、脱掉过多的衣物
正常情况下,当宝宝发烧的时候,应该尽量让其身体进行散热,千万不可“捂汗”。
传统老一辈的对“受寒”的观念的误解,造成一般误以为发烧时必须多穿衣服,甚至很多人会误认为,只要把汗“捂”出来,就能降温了。
真相却是,发烧时全身能散热的地方以皮肤的表面积最大,散热效果最好,假使能将过多的衣服剥除,大量身体的热可经由宽松清凉的外表排除,体温更容易下降。也许大人用捂的方式可能因流汗而使体温降下来(其实也都是不提倡),但是宝宝用捂的方式,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每年也都能见到很多因“捂汗”致残、致死的新闻,确实让人十分痛心!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重点在额头、手心、脚心、胸口、腋下、手肘窝等)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热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有些父母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错误退烧方法:冷水或酒精拭浴来为孩子退烧。
宝宝发烧时烫热的皮肤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宝宝反应会很剧烈,可能会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气味又会使幼儿昏睡,且酒精可通过毛也进入血液中,造成宝宝酒精中毒,其后果比发烧严重多了!关于酒精中毒的新闻,魔妈已看过不下两起了。正确的物理降温,应该是使用温水擦拭手心、脚心、腋下、胸口等部位。
需要提醒的是,物理降温的目的并不是退烧,而是通过降温来增加宝宝的舒适度!
4、多喝水
以防脱水且助出汗。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而很多宝宝在发烧的时候,口舌发苦,压根就不想喝水,可在水中放少量的有甜味的宝宝专用产品或者少量的果汗亦可。
6、使用退烧药
医生一般是建议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以后,考虑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不过魔妈觉得,正常宝宝发烧,基本很容易超过这个数字的,所以先不要过份紧张。如果无明显不适现象,39度以下能不用则尽量不要使用。(具体还需要听从医生安排,不做为医学建议)
宝宝发烧时,如何判断是否就医?一、需要及时送医的情况
1、宝宝四个月以内出现发烧情况的,一定要及时送医。正常情况下,四个月内且处于哺乳期的宝宝出现发烧、生病的概率都是比较低的,因此,这个月龄的宝宝一旦出现发烧38度以上的,就需要及时送医做检查,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10%以上的发烧是严重感染所致,比如菌血症、脑膜炎、肺炎等,而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又很不完善,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2、发烧的同时有头痛、脖子硬、抽搐、喉咙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复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医院。
3、神志不清,行动怪异(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说些很奇怪的话或行动反常)
4、呼吸中伴有明显的杂音,难以唤醒等情况。
5、持续性发热。2岁以下的孩子持续超过24小时,2岁及2岁以上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3天),体温反复超过40℃,应当送医;记得曾经有一个平台在宣导着让身体自愈,实质上是对科学的极度不重视,同时也是拿孩子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当孩子发烧超过一定的程度,就应该做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这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常识,只是我们倡导家长不要过度紧张,凡事过度都是不好。
6、其它一些反常的行为与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送医治疗的目的不一定是马上降温,而是为了查清楚发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排除一些严重疾病的可能,再对症治疗。
二、可在家先做观察的情况
1、经过分析,可能由于打疫苗引起的发烧。这种情况一般表现为低烧,个别高烧,一般情况下,宝宝的精神状态都还是不错的。正常24-48小时即可恢复正常。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了,再就医做进一步的检查。
2、长牙引起的发烧。大部分宝宝长牙是比较顺利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宝宝长牙,特别是长大牙的时候,会出现低烧的情况。这种一般表现为发烧前就开始有流口水的情况,发烧时也伴随着宝宝明显的口腔不适表现。它适用于出牙期的宝宝,这种发烧一般也无需做过度治疗,以观察为先。
3、三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没有出现及时就医条件的情况,可以先在家里观察24小时,因为可能是由于一些外在或者内在的小问题引起的,宝宝这种情况下精神一般还不错,能吃能玩的。正常情况下,当宝宝排大便后,通过大便带走一部分热量,体温就会明显下降。
说起来就是,当宝宝发烧的原因,父母能初步判断,且属于不严重的、宝宝精神还可以的情况下,则可以观察和简单的家庭护理为主。一般情况下都不建议过度滥用退烧药。
关于退烧药的一些知识对父母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烧药的使用,而每位宝宝家里确实都必须常备退烧药以因应不时之需,免得临时半夜发烧束手无策。
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发烧,下面打个比喻:
发烧就如同是在炉灶上烧水,水开了则为发烧(发烧是症状,并非是病,引起发烧的原因是病因),强行挂水、使用退烧药,就如同往锅里加凉水,水温确实是会降下来,暂时水就不再沸腾了,但如果火没灭(引起发烧的病因),那么很快锅里的水就还是会沸腾的。这就是为什么使用退烧药的时候,发烧会反复的原因。
退烧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则的,何时用、怎样用,平时宜有正确观念,才不会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烧失控。
退烧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级,阿斯匹灵锭剂退烧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灵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烧,非常方便,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
打退烧针,理论上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过敏休克。退烧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温,家长不必一时性急,因小失大。
不同的退烧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并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比较安全。还有,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
千万要记住,“是药三分毒”的道理,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都有它们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许多父母因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烧剂给幼儿服用,不仅可能不能降温,还会使宝宝的肝脏受到严重伤害。
总之,宝宝发高烧,父母不必过份紧张,让自己乱了分寸,胡乱的使用退烧药只会使问题更加的复杂。退烧药只是暂时降温,无法根本上起到退烧作用!
关于发烧的一些错误认识宝宝一发烧,父母亲之所以会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个错误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医疗知识尚未普及,电视节目、书上经常在宣传着这种错误的观念,而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
事实上,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烧把人烧笨,烧聋了。
婴幼儿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烧40℃,发烧时家长只要知道如何处理,至于诊断病因应该交给专业的医师,不要过分忧心。咕噜从小到大的“御用医师”是一位很厉害的中医,在仅有的三次发烧中,这位医师都起非常好的“稳定军心”的作用,而关于发烧与人体的关系,传播给魔妈家更多的就是发烧对于宝宝自身发育的好处。(跟这位医师也学了不少推拿手法,大多还是免费的,因为接触到许多善缘,也让魔妈更坚定要多做善事)
那什么情况下的发烧,会“烧坏脑子”?
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特别警觉。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惟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
这也就为什么要求家长,在宝宝发烧的时候,不要紧张,但是也不能完全无视,必须要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宝宝量一次体温。当体温超过一定的极限时,就必须要采取紧急降温手段。
(一般西医建议超过38.5度就需要采取降温手段,但是中医一般建议40度以下,不需要采取紧急降温手段,咕噜每次发烧基本都在39.5左右,魔妈与咕噜爸只采取的是服用中药+推拿+物理降温)。
建议每个有宝宝的家庭,一定要准备一把耳温枪或一把额温枪。耳温枪的优点在于比红外枪更加精确,如果宝宝不配合,也可强制使用,有些妈妈一听到宝宝哭就受不了,事实上,让宝宝大声哭出来,出一身汗,也是让宝宝降温的一大有效方法,这点经过咕噜实验,相当有效...你们可以在宝宝大哭出一身汗之后,测试一下体温就知道。
因为发烧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退烧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认为,发烧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
分析发烧的型态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烧反而误导。
不过,多数医师和学者赞成适度的退烧。因为发烧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烧,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
不管哪一种观念,魔妈觉得:
1、必须要保证宝宝的水份充足,一定要让宝宝饮水,可在水中添加有适量甜味的东西(比如之前推荐过的意大利美林的菊花晶等等)
2、家长必须要时刻了解温度变化动向
3、物理降温是非常有必要的,宝宝体温调节能力不健康,外在的帮助就必不可少。物理降温的原因与吃降温药、打点滴等降温方式的本质不一样,物理降温属于散热法,降温药、打点滴属于抑制法。从大禹治水,我们应该就知道,疏比堵,要强得多。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说在后面的话:魔妈身边很多挨得住的父母朋友,发烧到39度才会考虑退烧药。因为发烧本身是宝宝身体与病毒的抗争过程,过度干预只会破坏宝宝身体的战斗力。另外,发烧后,如果无明显异常的反应,可以24小时再考虑就医。百分之八九十的发烧,通过物理降温都能解决。咕噜的发烧战斗的最高记录是三天三夜,讲真,这对于父母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耐心和体力的事情,咕噜姥姥就曾经说我表现得很像后妈,但我们要知道,镇定,才是应对急症的最佳方式。期间要反复进行物理降温处理,半小时到一小时量一次耳温,夜里升温快,要多加照看。
出牙也会影响宝宝发烧。另有一种幼儿急疹引起的发烧,会出现高温反复,即使吃了退烧药也一样。疹出后烧就退了。这个也专门讲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