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

病毒性脑膜炎(viralmeningitis)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本病大多呈良性过程。

多数的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0多个不同亚型,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部分病毒在下消化道发生最初的感染,肠道细胞上有与肠道病毒结合的特殊受体,病毒经肠道入血,产生病毒血症,再经脉络丛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症改变。

1.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终年发病。儿童多见,成人也可罹患。多为急性起病,出现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脑膜刺激征。病程在儿童常超过1周,成人病程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

2.临床表现可因患者的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种类不同而异,如幼儿可出现发热、呕吐、皮疹等症状,而脑膜刺激征轻微甚至缺如;手—足—口综合征常发生于肠道病毒71型脑膜炎,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脑膜炎。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可达(10~)×/L,早期可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对症治疗:如头痛严重者可用止痛药,癫痫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脑水肿在病毒性脑膜炎不常见,可适当应用甘露醇。对于疱疹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应用无环鸟苷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目前针对肠道病毒感染临床上使用或试验性使用的药物有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和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药物普来可那立(pleconaril)。

1.健康史:发病前有无发热及感染史(呼吸道、消化道)。

2.症状:发热、头痛、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乏力、皮疹等。

3.身体状况:

(1)生命体征及意识,尤其是体温及意识状态。

(2)头痛:头痛部位、性质、有无逐渐加重及突然加重、脑膜刺激征是否阳性。

(3)呕吐:呕吐物性质、量、频率,是否为喷射样呕吐。

(4)其他症状:有无人格改变、共济失调、偏瘫偏盲、皮疹。

4.心理状况:

(1)有无焦虑、恐惧等情绪。

(2)疾病对生活、工作有无影响。

1.体温过高与感染的病原有关。

2.意识障碍与高热、颅内压升高引起的脑膜刺激征及脑疝形成有关。

3.有误吸的危险与脑部病变引起的脑膜刺激征及吞咽困难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与脑部皮质损伤引起的癫痫发作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吞咽困难、脑膜刺激征所致的入量不足有关。

6.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昏迷有关。

7.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昏迷抽搐有关。

8.语言沟通障碍与脑部病变引起的失语、精神障碍有关。

9.思维过程改变与脑部损伤所致的智能改变、精神障碍有关。

(一)高热的护理

1.注意观察患者发热的热型及相伴的全身中毒症状的程度,根据体温高低定时监测其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2.患者在寒战期及时给予增加衣被保暖;在高热期则给予减少衣被,增加其散热。患者的内衣以棉制品为宜,且不宜过紧,应勤洗勤换。

3.在患者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放置冰袋,及时给予物理降温,30分钟后测量降温后的效果。

4.当物理降温无效、患者持续高热时,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给予药物降温后特别是有昏迷的患者,要观察其神志、瞳孔、呼吸、血压的变化。

5.做好基础护理,使患者身体舒适;做好皮肤护理,防止降温后大量出汗带来的不适;给予患者口腔护理,以减少高热口腔分泌物减少引起的口唇干裂、口干、舌苔,以及呕吐、口腔残留食物引起的口臭带来的不适感及舌尖、牙龈炎等感染;给予会阴部护理,保持其清洁,防止卧床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床单位清洁、干燥、无异味。

6.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宜,给予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和蔬菜。意识障碍不能经口进食者及时给予鼻饲,并计算患者每公斤体重所需的热量,配置合适的鼻饲饮食。

7.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室温18℃~22℃,湿度50%~60%适宜。避免噪音,以免加重患者因发热引起的躁动不安、头痛及精神方面的不适感。降低室内光线亮度或给患者戴眼罩,减轻因光线刺激引起的燥热感。

(二)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维持患者的最佳意识水平。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瞳孔、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结合其伴随症状正确判断、准确识别因智能障碍引起的表情呆滞、反应迟钝,或因失语造成的不能应答,或因高热引起的精神萎靡,或因颅压高所致脑疝引起的嗜睡、昏睡、昏迷,应及时并准确地反馈给医生,以利于患者得到恰当的救治。

2.按时给予脱水降颅压的药物,以减轻脑水肿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征,防止脑疝的发生。

3.注意补充液体,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而加重脑缺氧。

4.定时翻身、扣背、吸痰,及时清理口鼻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5.给予鼻导管吸氧或储氧面罩吸氧,保证脑组织氧的供给,降低脑组织氧代谢。

6.避免噪声、强光刺激,减少癫痫发作,减少脑组织损伤,维护患者意识的最佳状态。

7.癫痫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详见癫痫患者的护理。

8.患者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如多人房间,同室的患者应就地隔离,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将患医院进行治疗。

(三)精神症状的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每天主动与患者交谈,关心其情绪,及时发现有无暴利行为和自杀倾向。

2.减少环境刺激,避免引起患者恐惧。

3.注意与患者沟通交流和护理操作技巧,减少不良语言和护理行为的刺激,避免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1)在与患者接触时保持安全距离,以防有暴力行为患者的伤害。

(2)在与患者交流时注意表情,声音要低,语速要慢,避免使患者感到恐惧,从而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

(3)运用顺应性语言劝解患者接受治疗护理,当患者焦虑或拒绝时,除特殊情况外,可等其情绪稳定后再处理。

(4)每天集中进行护理操作,避免反复的操作引起患者的反感,或激惹患者的情绪。

(5)当遇到患者有暴力行为的倾向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切勿大叫,以免使患者受到惊吓后产生恐惧,引发攻击行为而伤害他人。

4.当患者烦躁不安或暴力行为不可控时,及时给予适当约束,以协助患者缓和情绪,减轻或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约束患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约束患者前一定要向患者家属讲明约束的必要性,医生病程和护理记录要详细记录,必要时签知情同意书,在患者情绪稳定的情况下也应向家属讲明约束原因。

(2)约束带应固定在患者手不可触及的地方。约束时注意患者肢体的姿势,维持肢体功能性位置,约束带松紧度适宜,注意观察被约束肢体的肤色和活动度。

(3)长时间约束至少每2小时松解约束5分钟。必要时改变患者体位,协助肢体被动运动。若患者情况不允许,则每隔一段时间轮流松绑肢体。

(4)患者在约束期间家属或专人陪伴,定时巡视病房,并保证患者在护理人员的视线之内。

(四)用药护理

1.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静脉给药注意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做好药物副作用宣教,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谵妄、震颤、皮疹、血尿,定期抽血监测肝肾功能。

2.使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的药物,应保证输液快速滴注,并观察皮肤情况,药液有无外渗,准确记录出入量。

3.使用镇静、抗癫痫药物,要观察药效及药物副作用,定期抽血,监测血药浓度。

4.使用退热药物,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观察血压情况,预防休克。

(五)心理护理

1.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介绍有关疾病知识,鼓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促进疾病康复。

2.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给予家属帮助,做好患者生活护理,减少家属的焦虑。

(六)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指导家属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加强体质锻炼,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3.注意休息,避免感冒,定期复查。

4.指导患者服药。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PumchNeurology”

欢迎







































广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拉萨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hinkthinkcar.net/lcbx/1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