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改革创新难在哪里

教育强国不仅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梦想,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使命。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校长,我们在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候,也应该理清一下自己的思路,想想教育强国这一蓝图在学校的打开方式。

当前,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强调记忆而非思考、强调理论而非应用的问题,教育者面临着既要适应高考又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的平衡性问题。面对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教育创新需要做好哪些优先事项?值得我们深思。

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两大难题

我始终认为,要担当起教育强国的使命,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面临两个难题。

首先,要解决好创造性转化的难题。就是怎样把体现国家意志、承荷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国家课程方案,一条一条做出来、一点一点落下去,把国家课程方案变成我们校园里生动的实践,变成我们学生蓬勃成长的气象。这需要我们从根本价值上去追问教育目的,把握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在清晰而坚定的教育自觉基础上,坚守教育的底线,进行创造性转化。这需要每一位校长,尤其是教育家型校长有更强的定力。

在中学校长里边,我是参加了国家课程方案顶层设计的一位。在专家圈子里,我常常反问:我是谁?我不是一位普通学者,而是一位中学校长。我既要代表基层学校教育一线的意见,把它反映到我们国家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去;又必须努力把这一课程方案在我们学校里面做出来。如果课程方案在一位校长亲自参与制定方案的学校里面都不能够得到较好地执行,那方案的可行性是不是值得探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高中生毕业必须有88分必修课学分,其中有6个是艺术学分,这就意味着高中生每周必须上一节艺术课。反躬自问:有多少高中学校充足地为学生提供每周一节艺术课的课程机会与课程安排?我们的艺术课是不是真正上到了高考之前?如果我们高三压根没开过艺术课、没有修满6个艺术学分,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给学生签发证明其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学习的这张高中毕业证?

我知道,真的做起来其实是相当难的。但我们真应该去好好地想一想,让高三的孩子上一节艺术课,真的会影响我们的高考成绩吗?艺术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吗?如果我们能让高三学生有一节艺术课,让他们的感性素养得到发展,这既满足了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我们孩子的校园生活的幸福度、孩子的综合素养是不是比现在要好一点呢?

第二个难题是动态性平衡。在年全国两会上,作为政协委员,我在“委员通道”上讲:学生如果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一些人说,你是校长,你可以这样讲,这种话说得轻轻松松。其实我说得一点都不轻松:学生一生一次高考,家长一生两次高考,作为高中校长的我们每年一次高考;作为校长,哪怕你影响再大、做得再好,只要高考考不好,哪怕去年考得不差只是今年没考好,你就必须得面对社会无形的压力。

我们校长必须有这样一种能力:一方面,我们怀有教育理想,我们坚定地朝着我们的理想前进;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不能力挽狂澜,但起码我们可以不推波助澜,不能把教育推到那种极端的、野蛮的、无节制挣分的死循环当中。我们应该让教育有教育的样子,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有待进一步净化的教育生态,我们要把理想做出来,校长就必须有把握平衡的实践逻辑,有更高的智慧。

以我的理解,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直面教育现实,担当使命和把握平衡,这是时代给教育家提出的命题。如果教育家都轻轻松松、没有压力,在通往理想的境界上一路高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周边都是为我们呐喊鼓劲、助威帮阵的人,那再好不过。而现实是,我们处在一个陷于牵拉与坚守的苦斗当中。我们必须在这种牵拉当中有坚守、有奋斗、有作为,把理想做出来,而不让理想在现实面前栽跟头或者入歧途。正因为如此,坚守与苦斗中的当代教育家才显得弥足珍贵。

教育教学方式变革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hinkthinkcar.net/jbby/10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