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兴学只为静听书声长眠浦东校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久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616/7220829.html
                            

白莲泾畔、六里桥下,上海市浦东中学的校园传出琅琅书声。教育家吕型伟所言“中国近代教育的一座宝库”,便是这所有着年历史的百年名校。它不仅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各类设施,更有在普通校园中难得一见的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杨斯盛的故居、墓地以及铜像。

百余年前,“近代建筑营造业一代宗师”杨斯盛“毁家兴学”,用变卖家产得来的30万两白银,在当时还是一片农田的浦东,一砖一瓦建起了沪上最早的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完全中学——浦东中学校。

百年来,这所因“教育救国”梦而诞生的学校,传承着革命基因、红色薪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和国家良材,曾享“北南开,南浦东”之盛誉。今年恰逢杨斯盛诞辰周年。

“毁家兴学第一人”

长眠校园“静听书声”

走进浦东中学的大门,依次走过淦昌楼、文澜楼、炎培楼、斯盛楼,一幢与教学楼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庭院建筑出现在视线里。它,便是杨斯盛故居。

故居建于年,坐北朝南,是一座中国晚清时代具有水乡三合院风格的宅邸,也是一幢“中西合璧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阁楼,前后两院,正厅、厢房、边房、裙房一应俱全,外观看起来是江南中式建筑,内部的平顶天花板、散波形吊灯边纹、宽敞式窗台却显西式风格。

故居门口矗立着“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推开黑色木门,庭院里两棵蜡梅树青翠欲滴,在白墙黑檐的背景映衬下,更显生机勃勃。左边这一棵,已经百年风雨,为二十世纪初杨斯盛建造浦东中学之初时所栽种。每到蜡梅花开放时,走在故居大门附近,就能闻到淡淡的馨香。

“杨公斯盛是浦东蔡路青墩人,家世困窘,从一把泥刀开始创业,殊为不易。”讲解员将杨斯盛与浦东中学的渊源娓娓道来。杨斯盛曾开设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办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成为近代上海滩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清光绪年间,他因承建外滩江海关北楼一举成名,被誉为“近代建筑营造业的一代宗师”。幼年失学的杨斯盛热爱读书,壮年以琅琅诵读为乐,晚年则立捐产兴学之志。他深切同情“乡邻子弟失学之苦”,受同乡好友黄炎培影响,决意“兴教育为救国”。

年,杨斯盛决定在当时还是一片农田的浦东六里桥,购地40余亩,兴建浦东中学校。首任校长黄炎培曾撰文回忆:“浦中校舍由我设计草图,杨斯盛先生以专家资格亲自督工……校舍以北是杨先生别墅,花木满庭,下临白莲泾,清幽绝俗”。

如今,在杨斯盛故居中,还能看到不少实物:不仅有百年前杨斯盛购地建校的多张地契,还有建造此屋所用的印有外文的红砖、基座石桩、“浦东中学校”界碑,以及建校之初用来敲上课铃声的钟。

“杨公终其一生捐资办学,且把自己的家安在浦东中学的校园里,因为他最喜欢‘静听书声’。”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介绍,杨斯盛在浦东中学的建设中先后投入了30多万两银子购地60多亩,却从未将这所学校视为“私产”,也从不插手学校事务。有人曾质疑他为何投入如此重金?杨公的回答很朴素:“我就是喜欢听读书声。”

年12月,浦东中学完成建设,年3月8日正式开学。在校园内生活一年多后,杨斯盛病重。他牵挂着学校发展以及学生费用问题,临终前又将家产大半捐出,仅留给后代十分之一家产,并立下遗嘱:“杨氏子孙不得干涉校产校务”,以确保学校的独立地位,能够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在中国近代史上,杨斯盛不是最富有的,却是“毁家兴学第一人”。除捐建浦东中学外,他还捐款创办了医院——医院,又创办了上海最早中西医结合的女子医学堂,建造了上海第一座钢筋水泥桥——严家桥。

年5月29日,杨斯盛在校内住所逝世。遵照他生前希望“静听书声”的遗愿,他的墓就建造在浦东中学内中汾泾河的西侧。黄炎培题写墓碑“静听书声”,将这位建筑业巨头对“教育救国”的拳拳赤子之心铭刻在师生心中。

如今,在浦东中学校园西侧,迁建的杨公墓地临水而居;东侧,杨公身着马褂静听书声的全身站立铜像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一旁的纪念碑上,刻有蔡元培、吴昌硕、胡适等名家对于浦东中学和杨斯盛的评价。著名文人胡适特别崇拜杨斯盛毁家兴学的义举,在其《四十自述》文集中开卷首篇就写了《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他还特意为浦东中学题词:“杨公发愿为国家造人材,诸位同学应该发愿把自己铸造成器。”

百年培根铸魂

践行“教育救国”使命

今年是杨斯盛诞辰周年。这幢经历百年风雨、被称为“浦东别墅”或“杨氏别墅”的建筑,经由多次修缮,已成为“浦东中学校史博物馆”。它不仅是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史”学习教育基地,也是初中生社会实践基地。每每学校组织校友返校活动,白发苍苍的老者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杨斯盛故居。那里,曾一度是浦中教师办公室和宿舍,是图书馆和教室,每一间厢房,每一扇窗棂,都见证着杨公“教育救国”的梦想。

上世纪初,由著名教育家、浦东中学首任校长黄炎培亲选校址并设计草图、由杨斯盛亲自督工建造的浦东中学,校舍一流,设备现代,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占地逾亩,引领一时先锋。在校史博物馆入口处,即可看到当年校园的复原模型。正如黄炎培所述:“学校布局错落有致,中间是最宏伟坚实的大礼堂,可容千人以上座位,东西各建匡字型的两层楼,楼上楼下各容几十间教室(内含实验室、宿舍、办公室)。两个匡字型向大礼堂对抱着。一边是小学,一边是中学,容量较大。后边两座饭堂,再后面是风雨操场。礼堂前是很大的运动场,设有各种运动器具。”

“当时的浦东中学,可以说是上海软硬件条件最好的一所完全中学,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救国梦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倪瑞明介绍,建校伊始,浦中就设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仪器设备、标本药品,一应俱全,且多为进口,甚至还建有游泳池供师生锻炼,学校硬件设备在当时江浙一带学界首屈一指。师资队伍也堪称一流,国文和数理化教师,都是负有盛名的学者,也聘外籍教师教授外语。从校史博物馆里展示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打字机和实验器具,字体工整如印刷般的学生笔记中,不难看出浦中学风之正,浦东中学成为当时优秀学子竞相报考的目标。

早在创校之初,杨斯盛就冒着风险,支持黄炎培参加反清斗争,鼓励黄炎培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同盟会会员和南社社员在浦东中学任教。在黄炎培安排之下,他还出资修建邹容墓。历任校长始终秉持首任校长黄炎培先生创校之初所奠定的爱国之志、报国之心,遵循教育规律,大胆改革创新,支持学生开展爱国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年11月19日,中共“一大”召开4个月之后,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来到浦东中学,发表了一场题为“我们怎样改造思想”的演讲。这一时期的两任浦中校长:中共早期党员、曾任上海大学教授、总务长的韩觉民,以及年由李大钊介绍入党的北大毕业生徐韫知,都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心里播种下了红色火种,顾近仁等浦中学生从这里起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之前,全国中共党员共有位,而浦中校友中则至少有11位,约占1.1%;年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中共“七大”,出席的正式代表和候补代表共人,其中浦中校友至少有6位,约占8‰。

在浦东中学内的校友烈士纪念碑上,刻有40多位英烈的名字。他们中包括“左联”五烈士中的殷夫、胡也频,井冈元戎何挺颖,著名左翼作家、剧作家廖左明,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先驱陈豪人,民政部第二批抗日英烈、马背上的将军王家让,浙江省第一批著名抗日烈士、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周达明,民主人士、经济学家黄竞武……

“从上海开埠、五四运动,到中共建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改革开放……在百年党史上,留下了浦东中学校友的足迹。”倪瑞明介绍,校友张闻天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校友李一氓、雷经天等参加了南昌起义;杨善南参加了“八七”会议;井冈元戎何挺颖等参加了秋收起义;根据何挺颖的带队经验,毛泽东领导了“三湾改编”,确立了“把支部建在连上”;何挺颖等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确保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雷经天、郑作贤等参加了广州起义;陈豪人、雷经天等领导了百色起义,并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冯文彬参加了古田会议等。

在浦中校友里,不仅有诸多革命英烈,还涌现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一流人才:史学家范文澜、罗尔纲,经济学家钱昌照,会计学家潘序伦,“两弹一星”功勋、“原子弹之父”王淦昌院士和“北斗导航之父”陈芳允院士,文学家闻一多、叶君健、马识途,教育家夏坚白院士,著名导演谢晋……浦东中学,也因此成为了“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中国历史名校”。

赓续红色基因

打造“博物馆式校园”

如今,浦东中学除了将杨斯盛故居建成一座教育博物馆,还在校内相继建起了“十大人文景观”:五卅惨案纪念碑、和平广场及和平纪念钟、炎培亭、校友烈士纪念碑、校史浮雕……每个景观背后都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传承着百年校史文化的精髓。

3月8日建校日,全校师生开展爱心义卖,身体力行学习杨斯盛的“慈善精神”;清明节,祭扫杨斯盛墓,纪念杨斯盛“为国育才”的初心;每年8月,新生入学,了解校史、学习校友精神是第一门“必修课”;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学生向烈士校友纪念碑献花,重温先辈的革命理想。

“从年开始,浦东中学努力创建史学素养特色高中,希望‘以史鉴今、以史育人’。”倪瑞明表示,百年丰厚历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学校组织教师开发编写各学科史学素养课程标准校本实施纲要,根据课程标准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以史学知识点、校史融合点和实践操作点为抓手,把校友资源和校史资源、尤其是校友在党史上的贡献,融入课堂各科教学之中。

学校还创设条件,鼓励师生基于校史资源,尤其是充分发挥40多位烈士和一批革命家校友,开展研究性学习,传承红色文化和校友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杨斯盛逝世周年之际,浦东中学团委组织高一、高二部分学生开展了“踏着先辈的足迹”活动。师生来到杨斯盛出生地浦东合庆镇青墩社区,与当地杨斯盛后人们开展交流。他们还到浦东新区档案馆参观“浦东记忆展”,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杨斯盛身上可贵的工匠精神和慈善精神。

浦东中学师生还根据校友张闻天、沈泽民在此自学外语、阅读革命书籍并就此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拍摄微电影《声闻于天》;学生们根据杨斯盛“毁家兴学”的事迹,自编、自导、自演,拍摄了微电影《业精于勤》。学校内的明星社团——校史讲解团,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浦东中小学生讲解上海第一所完全中学的百年校史,并引导同龄人从这段校史中窥见百年近代史,激发起担当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重任的责任感。

“我们将努力打造‘博物馆式的校园’,发挥百年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浸润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传承好红色基因。”倪瑞明表示,校园内的琅琅书声,是对杨公与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他们与青葱学子同在,与飞扬青春同在,与报国梦想同在。

文字:符佳

部分摄影:符佳郑峰赖鑫琳

原标题:《“毁家兴学”只为“静听书声”!长眠浦东校园的这位“第一人”,你知道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hinkthinkcar.net/jbby/9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