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想了很久,还是决定换一个片名。
影片筹备之初,有想过叫《我的祖国》,但陈凯歌最后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我和我的祖国》。
改得漂亮。
就加上两个字,电影的主体就成了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关系。
陈凯歌说自己这次只想表现一个词:吾土吾民。
“我”是谁?
是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中国人——
我和我的祖国肉叔今天去看《我和我的祖国》点映之前,本来想着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它,那只有一个词最合适:华语电影梦之队。导演:陈凯歌、管虎、宁浩、徐峥、文牧野、张一白、薛晓路。演员:吴京、葛优、黄渤、田壮壮(田导这回是演员)、张译、张嘉译、刘昊然、惠英红、任达华……啥叫梦之队?就是这群人,从文艺片到商业片,从剧情片到喜剧片,从感情片到动作片,全都是华语电影圈最一流的好手。一小小小部分主创阵容为啥要把最顶尖的好手们全找来?因为“难”——分钟,7个独立的故事,呈现新中国70年的历史。更何况,7个导演,个人色彩鲜明,比如擅长黑色幽默的宁浩,擅长细腻情感的张一白,把都市人研究透彻的徐峥,把时代大潮拍到妙处的管虎……怎么把他们每个人使出看家本领(也意味着个人色彩极其鲜明)拍出来的7个小故事,串成统一的一部电影?幸好啊,有总导演陈凯歌压阵,给其它6位导演布置题目,就一个核心要求:吾土吾民。相信各位商业片导演也给了陈凯歌不少建议,哪儿该哭哪儿该笑,节奏安排得明明白白。效果拔群。肉叔今天看点映的时候,心情如下:第一时间,被管虎带进时代浪潮的氛围,张一白立刻送上心灵保健把你悬着的心放下,徐峥再递上来一部都市小喜剧帮你缓冲。笑着笑着,薛晓路的千钧一发就来了,于是宁浩的轻松喜剧及时解压。最后,陈凯歌的一首浪漫史诗和文牧野的大巧不工,稳稳把阵脚收住。——陈凯歌的统一调度,让不同风格的短片,就处在它最合适的位置,整部电影的呼吸感、节奏感完全看不出一丝凌乱。挨个说。1《前夜》
既是电影的开幕,也是新中国的开幕。
重中之重的这一棒,交给了管虎+黄渤的老搭档组合,管虎像是端着显微镜看大典,只截取了那段历史中的一个瞬间:毛主席按下电动升旗按钮那一刻。管虎的显微镜,把那个时间切片放大、放大、再放大——年9月30日,距离开国大典,不到24小时,大典筹备组各部门雄心勃勃地保证大典万无一失时,一个文文弱弱的细小声音支支吾吾了一声:电动升旗,不敢保证万无一失。谁这么大胆?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设备工程师林治远。大典升旗用的旗杆高22.5米,在旗杆下引出导线,导线穿过长安街横跨金水河。
如果导线在任何一个节点出错,林治远会饶不了自己——
二十八年革命
两千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
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
万无一失
最关键的是,国旗升上去容易、稳稳停下来难,要保证在国歌结束时停稳,林治远还差一个阻尼装置。
而北京城百废待兴,上哪去找合适的材料,火速制作一个?
联系科研单位?联系军工厂?
来不及。
但别忘了,那是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节点,全国人民都对大典翘首以盼,盼到什么程度?
林治远他们是这么找关键材料的:
骑在屋脊上拿着大喇叭跟街坊四邻借……
管虎给《我和我的祖国》定了个好调子——不浪费笔墨于历史在发生什么,而是着力于历史发生时,普通人在干什么。肉叔不多剧透。本片第一个泪点,肉叔看电影时右手边冷冰冰脸的金丝眼镜大叔,甚至摘下了眼镜在偷偷抹眼泪。哭什么?那一幕,肉叔仿佛看到了淮海战场上,我万前赴后继推车小推车、抬着担架穿行在枪林弹雨中的山东父老。再加之管虎恰到好处的动作片化处理,甚至连配乐,都配合着黄渤在旗杆地上安装阻尼装置的焊接动作。用林治远的紧张、较真、搏命,去衬托那一天的波澜壮阔,一边是历史的重任,一边是个人的奋力。管虎的意思再清晰不过了:吾土系于吾民。2《相遇》
一道算式:
张一白x(张译+任素汐)=?
先不急回答这个问题。
同样重磅的历史时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将爱情进行到底》《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的张一白要怎么处理?“相遇”这个词值得玩味。原子弹爆炸的原理是核裂变:
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两个原子核相遇。
再翻译成张一白擅长的,就是——
一个男青年和一个女青年,在茫茫人海中的相遇。
看张译饰演的高远:再看任素汐饰演的方敏:高远显然是长期从事暴露在辐射下的核工作者,方敏是他女朋友。问题是方敏为什么跟高远说:你听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张一白同样把历史浓缩进了个人史——因为工作的保密性,核工作者们不得跟任何人,哪怕家人,泄露任何工作内容。张一白这次玩得巧:用两个人不能相遇的故事,去展现两个原子相遇的时代,以及……他们除了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伟大,还是他们本身作为人的伟大。他们为吾土而暂时放下吾个人时,那种光荣与委屈、伟大与羞愧、坚决与不舍间的柔肠寸断百转千回。片中引用了一段当年的新闻:默默无闻的人,不代表永远不会被人民知道。重点表扬张译(肉叔过几天要写篇他的个人稿,他演得实在太好了),全程戴着口罩,既要表演突然遇到女友时的躲闪,听女朋友讲话时拒绝承认的不忍、狠心和羞愧,又要演出听说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悦。难。但张译完成得漂亮。3《夺冠》
徐峥+吴京。
华语电影世界两位爆款大师。
等下。肉叔有个小问题问大家:爆款意味着什么?仅有娱乐是不够的。徐峥的故事,关于年奥运会女排夺冠。故事发生在他最熟悉的城市,上海。徐峥没去拍女排队员们的比赛经历,没去拍大家看女排的过程,甚至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没去讲女排精神,提都没提。山争哥哥别出心裁,反而去拍了一个小压根没看成比赛的男孩——弄堂里就冬冬家有电视,街坊们让冬冬把电视扛出来一块看比赛。但冬冬的心思根本不在女排那,他喜欢的小女孩小美今晚就要出国了,冬冬约了小美等下见面,送她临行礼物。结果呢?信号不好,冬冬要自己上房顶扶着天线。?冬冬,冬冬啊关键时刻,屏住,不要动,不要动!到了第三个故事了,徐峥明白,得帮大家放轻松一点了,于是他做了很多游戏化处理——
红白机游戏配乐,典型80后怀旧风。
每次冬冬搞定天线,急急忙忙往楼下跑,都会响起类似超级玛丽通关的音乐;
每次冬冬被大人们撵回房顶,又会咚咚咚响起类似超级玛丽的简单配乐。
电影中有高光一幕,肉叔当时听电影院里所有人都在“哇!!!!!!”
惊叹什么?
徐峥又一次游戏化回答了,爆款的本质,其实是与观众的普遍共情——
英雄不止在赛场上为国争光,英雄也在咱们普通人家的房顶上为民争信号。哦呦~我们铁榔头啪的那一记扣球
把个海曼(鳗)打得像一条带鱼似的
发生了什么?肉叔还是不能剧透,只提醒你,别忘了还有吴京呢~~他演谁?4《回归》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路,这次让惠英红遇上了任达华。她拿到的题,是香港回归。悬疑、爱情、市民喜剧都被人玩过了,还能玩什么?薛晓路给出的答案是:细腻。红姐扮演香港女警官,任达华扮祖籍佛山的修表匠。一对老夫老妻,跟香港回归有什么关系?薛晓路找到了一个细腻的链接点——香港主权交接在即,仪式上英方降旗后,我方升旗。但英国人坚持7月1日0时0分0秒降米字旗,你们晚点升旗;我方坚持7月1日0点0分0秒就升起五星红旗,你们早点降旗。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年了,我们不能再多等一秒了英国外交官的表,两个国家的“一秒”,交到修表匠手上。
仪式上,香港警队换帽徽。
摘下一段过去的屈辱史、戴上一段开启的自豪史,交到女警官手上。
国运与个人,细腻地交织。
最终千钧之力,重重灌入这令人动容的这一刻:
全体都有,attention!换!帽!徽!
5《北京你好》
肉叔最喜欢的一个短片,不枉肉叔对宁浩脑残粉这么久。
看预告片,胡闹喜剧?
今儿高兴啊!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不是胡闹,是宁浩一贯的警惕。
——已经到了第五个故事了,他得给观众们留足发泄的出口,一次彻底告别苦大仇深的放松。
奥运的欢乐,连上了汶川的苦难,咋整?咋整都会显得奇怪。宁浩有招儿。你刚要为汶川人民难过,汶川人民就先说话了:-你找萨马兰奇帮我爷爷也要张票-(破哀为笑)你爷爷?我爷爷还没票呢肉叔事后想了很久,把全中国演员们扒拉了一遍,还真就只有葛优能接住这哀伤后重新站起来的搞笑。擦干眼泪,人民永远比想象得更坚强。想哭?你能哭出来算宁浩输。只要有一丁点儿要煽情的苗头,宁浩会立刻帮你安排点这个让你再笑出来:别哭啦,您瞅葛大爷挨的这记过肩摔吧!6《白昼流星》
陈凯歌不愧是陈凯歌。
《白昼流星》是某种意义上,专属于陈凯歌的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故事串起来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即将着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两个流浪儿和一个退休扶贫办主任。
一个诗意的故事:白昼流星。
传说,要是有一天,人们能在白昼里看到本该在夜晚出现流星,荒凉的穷土,就会变成肥沃的绿洲……
本来诗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不接地气。但这次陈凯歌干得漂亮,即便要表达主题,所有台词都符合人物状态。流浪儿在羊圈里,摸着小羊问主任:-咱这羊羔子能行不?-它要是能站起来,就能行-(扶着小羊)你站好-哈哈哈,你得撒手,它自己站起来才算数没有“陈凯歌式的说教”,只有生活化的表达。两个普通人,在历史的背景下重拾自尊。一个浪漫化的现实,对应每个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精神意义,乃至放大到对所有中国人的意义。田壮壮导演质朴的表演,也给《白昼流星》加分无数。
噢对了,凯歌导演的“真善美”也淋漓尽致。
肉叔印象最最最最深刻的一幕,是两个流浪儿凌晨在大漠戈壁上纵马前往飞船降落地点。
不知道凯歌导演等那天的光和风等了多久,马蹄踏起的尘土飞扬,被黎明的微光映衬得像是踏碎了的流星,美得不像话,毫不夸张地讲,是肉叔今年个人观影最美的画面。
陈凯歌没说大话。
他眷恋的是什么?
这里的天空,这里的土地。
和它们之下之上,这里的人。
7《护航》
《我不是药神》的文牧野,他擅长什么?
催泪?煽情?
今天肉叔又翻了一下文牧野的《药神》和《金兰桂芹》,一个想法突然冒出来:
文牧野最擅长的,其实还是人际关系。
药不药的,其实只是他理顺人际的药引。
《护航》也是。
一对闺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仪式上的两位歼十女飞行员。
但宋佳扮演的吕潇然因为技术太好,却被选为“备飞”——
她技术最好,一旦队友有问题,她可以立刻顶上。好端端的荣耀领航,变成没人知道的护航。
她们的关系还能不能继续?
一个小插曲。
吕潇然成替补后,独自坐在飞机里生闷气。
闺蜜过来关心:
怎么了?我看你在这呆半天了。
她摸着机舱,既像回答,又像自言自语:
我陪我男朋友呢。
又是一段“人际(机)关系”。
两段都掰了?
不可能。
文牧野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往往落在“成全”,《护航》也是——
个人的荣誉,与国家的荣誉之间的休戚相关、相互成全。
“人机”关系是它的最佳注解——
就像机器少不了任何一颗铆钉,铆钉也需要机器实现自己的价值。
说几句题外话。
肉叔看完《我和我的祖国》,想到了很久前看到的一部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
一档寻根追祖的纪录片,有一期是马未都跟随节目组,去追寻爸爸和妈妈两边的家族史。最后马爷在黄河入海口处说了几句话:
如果我下点儿功夫,我觉得能写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把家族的历史,个人的历史,融入到民族的历史之中
通过寻根,能够看到——
一代一代人的追求
这些追求,放到一个民族的大背景中
没那么精彩的每一笔,其实都精彩
它构成了一个精彩的民族史
马爷的这段话,肉叔觉得是对《我和我的祖国》的最佳评论。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工程师、核工作者、运动员、女警官、的哥、流浪儿、飞行员……
他们精彩或不精彩的个人史,其实是牢牢焊接在一部恢宏的家国史上。就像一粒粒普通的铁屑,在烈火中最终铸就成了我,和我的祖国。
《客从何处来》每集片尾都有两个问题,问路边的你、我、普通的路人:
?
?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被提问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答案是如此简单。嗯,就是这句——点一下"在看"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